妙义传天台,迷云净如扫。
初终虽五时,修短自三草。
结隐非此峰,获藏亦珍宝。
秋来月正圆,独照松已老。
妙义传天台,迷云净如扫。
初终虽五时,修短自三草。
结隐非此峰,获藏亦珍宝。
秋来月正圆,独照松已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拯的作品,名为《破山八咏·其六·宗教院》。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法修持之地的赞美和内心世界的宁静。
"妙义传天台,迷云净如扫。"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境,天台山上的佛法精髓被传承下来,而周围的迷雾被轻易扫去,显现出一种精神上的澄明。
"初终虽五时,修短自三草。" 这里诗人提到了时间和生命的短暂,但即便如此,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求心灵的成长和净化,这“三草”可能象征着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
"结隐非此峰,获藏亦珍宝。"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藏于世间山峰之中的精神宝藏的向往与赞美,那里的宁静和深邃犹如无价之宝。
"秋来月正圆,独照松已老。" 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月光下的景象,明亮的月光洒落在古老的松树上,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情感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修行场所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心灵净化与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濮州花娘劝君酒,酒中电影红蛇走。
花娘分死红焰焦,五尺肉躯油一斗。
连床裸饮饮婪醺,花娘待罪眠红茵。
突咽一寸揕匕首,夜驰铁骑投官军。
君不闻始州王氏,女拔羌刃杀羌虎。
濮州花娘刺客才,剑气何须大娘舞。
东风昨夜吹芳草,绿渐成阴红渐老。
庭前无数落来花,分付家童莫轻扫。
开樽独酌向花前,仰面歌呼声彻天。
花残自有重开日,人老何由更少年。
醉看明月照华颠,还把落花铺地眠。
床头贮酒三百斛,囊底萧条无一钱。
看花对酒且自乐,一任春归啼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