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危坐忘机巧,无觉有空色相消。
浑似太玄非可道,利名终始定难摇。
静中危坐忘机巧,无觉有空色相消。
浑似太玄非可道,利名终始定难摇。
这首诗《静坐偶成》由清朝的康熙帝(玄烨)所作,展现了其在静思中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哲学意象和隐喻,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境界。
首句“静中危坐忘机巧”,描绘了一幅在宁静中端坐,摒弃一切机巧与纷扰的画面。这里的“机巧”不仅指外在的手段与策略,更暗含着内心的欲望与计较,通过“忘机巧”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解脱。
次句“无觉有空色相消”,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内心的体验。在静默之中,仿佛能感受到一切虚幻的表象都在逐渐消散,只剩下本质的真实。这里的“无觉”并非无知,而是超越了感官的感知,达到了一种内在的觉醒状态。
后两句“浑似太玄非可道,利名终始定难摇”,则将这种体验上升到更高的哲学层面。诗人将自己所经历的静思过程比作难以言说的“太玄”,意味着其中蕴含的真理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他强调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认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是难以动摇的。
整体而言,《静坐偶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康熙帝在静谧中寻求精神解脱与自我超越的过程,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帝王兼学者的深邃思想和高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