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萧著作宰丰城》
《萧著作宰丰城》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王都二月花正开,社雨作阴迎燕子。

人先春色向江南,江南春色归春水。

拍岸绿波生荻芽,晨羞聊可助甘旨。

县涂为政子所谙,不敢赠言言日鄙。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iāozhùzuòzǎifēngchéng
sòng / méiyáochén

wángdōuèryuèhuāzhèngkāishèzuòyīnyíngyàn

rénxiānchūnxiàngjiāngnánjiāngnánchūnguīchūnshuǐ

pāiàn绿shēngchénxiūliáozhùgānzhǐ

xiànwèizhèngsuǒāngǎnzèngyányán

注释
王都:京城。
社雨:春雨。
迎燕子:迎接归来的燕子。
人先春色:人们提前感受春意。
江南春色:江南的春景。
归春水:融入江水。
拍岸:拍打岸边。
绿波:绿色的波浪。
荻芽:一种水草。
晨羞:清晨的美景。
甘旨:美味的食物。
县涂:治理县邑。
子所谙:你熟悉。
赠言:赠语。
日鄙:显得浅薄。
翻译
京城二月花开正艳,春雨绵绵迎接燕子归巢。
人们提前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江南的春色融入了江水之中。
岸边绿色的波浪中,荻芽生长,清晨的美景足以增添美味。
治理县邑之道你熟悉得很,但我不敢多言,怕显得浅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对友人的赞美。首句“王都二月花正开”点明了时节,正值早春二月,京城的花朵盛开。接着,“社雨作阴迎燕子”写雨后天阴,燕子归来,增添了生机。诗人感叹“人先春色向江南”,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向往,认为江南的春意更浓。

“江南春色归春水”进一步描绘江南水乡的春意盎然,春色仿佛融入了江水之中。接下来,“拍岸绿波生荻芽”描绘了岸边新生的荻芽在春水中摇曳,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晨羞聊可助甘旨”一句,诗人以早晨的羞涩(可能指新鲜的野菜)来比喻友人的政绩,表示他的政绩如同清晨的新鲜食物,为百姓带来实惠。

最后两句“县涂为政子所谙,不敢赠言言日鄙”是对友人萧著作在丰城县治理有方的赞扬,诗人虽然想说些赞美之词,但考虑到对方的才能,觉得自己的话语过于浅薄,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敬佩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和友人政绩的赞赏。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耳病

风林几处飕飕叶,石涧无时浩浩泉。

正欲登山惊雨过,未经烹鼎怪汤煎。

病身老态何由避,耳疾行当耳顺年。

(0)

兖州古桧

兖州宅西有古桧,十寻度高百围大。

生理成全不增长,半枯半荣常常在。

游人相与疑汝年,桧不能言聊臆宣。

百番桃李香扑地,一辈蒲柳长参天。

束薪寻斧不旋踵,种子著花还比肩。

老身寂寞无颜色,犹有黄鹄来枝侧。

(0)

和李公择题相国寺坏壁山水歌

苍山本自千万丈,怪尔断落盈尺中。

枯松挂崖正矫矫,白云出谷方溶溶。

忆昨高秋十日雨,百川涌溢腾蛟龙。

丹青坏劫不可驻,金碧拂地俱成空。

人间流落万馀一,掇拾补缀几无从。

当时画手合众妙,得此诚是第一工。

松阴行人何草草,秃帻小盖马色骢。

长涂未竟不得息,啸歌正尔来悲风。

巨灵擘华疏黄河,夸娥移山开汉东。

海波芥子互出没,大雄游戏神与通。

我今与君未尝觉,指视壁画将无同。

新诗飘飘脱俗格,得閒会复来从容。

(0)

暑行·其一

憩马道傍舍,解衣仍伫立。

四檐庇阴凉,萧萧风气入。

虽云茅茨陋,枕簟亦自给。

已胜鞍马间,筋力苦倦急。

田野归去来,馀年犹可及。

(0)

筑室种树

筑室非我乡,种树非我庐。

未尝三年淹,劳力岂不虚。

远嘉叔孙子,去故情若初。

此意人不知,嗟哉贤大夫。

(0)

君子行

君子贵自然,不为时俗观。

升车不广欬,即席不变颜。

疾驱不駷辔,高张不急弹。

尘埃视流俗,中立何可干。

颜生处陋巷,求仁得所安。

箪食一瓢饮,孔圣推其贤。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郭应祥 释智朋 释师观 黄之隽 顾瑛 赵我佩 何瑭 王之望 李振钧 朱景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