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天上之星坠为石,又不闻地中有雷生霹雳。
星有光芒犹可避,雷无定所谁能测。
杀人岂必干与戈,尺地寸天皆局蹐。
重城高寝自谓安,中夜思之眠岂得。
何能变化为蟭螟,飞入睫中人不识。
君不见天上之星坠为石,又不闻地中有雷生霹雳。
星有光芒犹可避,雷无定所谁能测。
杀人岂必干与戈,尺地寸天皆局蹐。
重城高寝自谓安,中夜思之眠岂得。
何能变化为蟭螟,飞入睫中人不识。
这首诗《行路难(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创作。诗中以天上陨石和地下雷霆的不可预知性,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摸不定。通过“杀人岂必干与戈”这一句,诗人表达了对暴力与非暴力手段在造成伤害时并无本质区别的深刻思考。接着,“尺地寸天皆局蹐”则描绘了人在广阔天地间却感到束缚与不安的状态,暗示了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
“重城高寝自谓安,中夜思之眠岂得”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不安感,即使表面上看似安全的生活环境也无法让人真正安心,夜晚的反思往往带来更深的忧虑。最后,“何能变化为蟭螟,飞入睫中人不识”以微小的昆虫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对人造成影响,强调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象征性解读,探讨了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以及个体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