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
鸳裯麝薰正暖,别思已匆匆。
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
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
回躯揽持,重抱宵箭怅将终。
安得当归药缺,更使大刀环折,萍梗共西东。
絮语未及已,帆势破晴空。
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
鸳裯麝薰正暖,别思已匆匆。
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
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
回躯揽持,重抱宵箭怅将终。
安得当归药缺,更使大刀环折,萍梗共西东。
絮语未及已,帆势破晴空。
这首《水调歌头·留别阿云》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情感深沉,描绘了一位男子与心爱女子离别的场景,充满了哀愁与不舍。
词的开篇“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直接点明了离别的残酷与痛苦,将读者带入一种深深的悲凉氛围之中。接下来,“鸳裯麝薰正暖,别思已匆匆”两句,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离别前的温馨与离别时的匆忙,对比强烈,更增离愁。
“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三句,运用了时间的对比和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时光的无情和离别的无奈。金樽檀板代表了欢聚的时刻,而晓风残月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离别的哀伤。
“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两句,通过衣物和面部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不舍与深情。衫痕碧代表着男子的思念,脸波红则是女子的羞涩与不舍,这些细微的情感表达,让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感人。
“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四句,将离别地点置于秋雨和雁声之中,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使得离别的情景更加触动人心。
“回躯揽持,重抱宵箭怅将终”两句,表达了男子在离别之际紧紧拥抱女子,试图留住这一刻的渴望,但又深知这终将结束的无奈与悲伤。
“安得当归药缺,更使大刀环折,萍梗共西东”三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离别比作药物的缺失、大刀的折断和浮萍随波逐流,形象地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分离的痛苦。
最后,“絮语未及已,帆势破晴空”两句,以絮语未尽和帆船破空而去的形象,象征了离别后无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同时也暗示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漂泊。
整首词情感丰富,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离别之痛,让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公瑾雅好客,醇醪具芳宴。
正及牛女辰,嘉会拟霄汉。
风流推谢安,才情见徐干。
共有青山情,颇悦白衣宦。
雕俎一何繁,羽爵行无算。
绿藻锦鳞游,朱栏柳丝乱。
虽未列歌钟,清音起松畔。
仰见纤月来,同彼双星灿。
怅别经一年,留欢无两旦。
人生聚会难,感之发长叹。
画梁春昼燕来时。桃李一枝枝。
愁肠似柳千丝乱,只几日、瘦了腰肢。
午梦乍回,湘帘不卷,一晌是谁知。
兰膏红豆记相思。拈著皱双眉。
鹊声报尽都无准,妒粉蝶、对舞迟迟。
鸾镜尘生,鸳衾香冷,红泪滴燕脂。
东风作意酿轻寒,帘外谢池春晓。
香雪枝头剩多少。
一分是病,三分是恨,瘦得诗难肖。
情脉脉,思冥冥,自将疏影怜清沼。
长记乍相逢,生怕朝云去时早。
参横月落,几曲阑干,处处思量到。
问青溪流梦去谁边,争留得、闲愁共波绕。
撇不下,一幅罗浮春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