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宜宿月,冬月亦可人。
岩斋此扫榻,岭衔半弓新。
寒影疏薜萝,幽籁摇松筠。
閒庭白如霜,洼水明似银。
寻胜不虑冷,得句迥绝尘。
丹崖栖娥驾,宛逢脩桂伦。
听法阶下松,指月传来真。
淙淙璎珞岩,辋水动涟沦。
光与月上下,难分疏复亲。
远火时明灭,如豹犬吠频。
少读摩诘书,惟知爱其文。
何期今夕景,一一如所云。
山中宜宿月,冬月亦可人。
岩斋此扫榻,岭衔半弓新。
寒影疏薜萝,幽籁摇松筠。
閒庭白如霜,洼水明似银。
寻胜不虑冷,得句迥绝尘。
丹崖栖娥驾,宛逢脩桂伦。
听法阶下松,指月传来真。
淙淙璎珞岩,辋水动涟沦。
光与月上下,难分疏复亲。
远火时明灭,如豹犬吠频。
少读摩诘书,惟知爱其文。
何期今夕景,一一如所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香山宿月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禅意。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冬夜的景色,从月色到岩石、松竹、庭园、溪水,再到远处的灯火,每一处都充满了静谧与和谐。
“山中宜宿月,冬月亦可人。” 开篇即点明主题,山中之月,冬日之月,皆能给人以温暖与宁静的感受。接着,“岩斋此扫榻,岭衔半弓新”,写出了诗人安坐于山中岩斋,面对新月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寒影疏薜萝,幽籁摇松筠” 描述了月光下山林的景象,寒风中薜萝的稀疏影子与松竹的摇曳之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生动的画面。接下来,“閒庭白如霜,洼水明似银” 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纯净与明亮,庭中如霜般洁白,洼水则映照着月光,闪烁如银。
“寻胜不虑冷,得句迥绝尘” 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追求与内心的纯净,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接下来的“丹崖栖娥驾,宛逢脩桂伦” 则通过想象中的仙女与修长的桂树,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神秘与超脱之感。
“听法阶下松,指月传来真” 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真理的感悟,仿佛在松树下聆听佛法,月光指引着心灵的真谛。最后,“淙淙璎珞岩,辋水动涟沦” 描绘了岩石间流水的声音如同佛珠的轻响,辋水的波纹则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充满禅意与自然之美的佳作。
泊然无营如子云,挠之不浊如黄宪。
清静勿扰如曹参,躬行不言如石建。
古人与稽今人居,外若不足中有馀。
治中别驾寄途耳,用则天下皆华胥。
东风昨夜收雨脚,杨柳亭前小盘礴。
楚江君去定思君,有酒一杯须满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