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折角牛,放在前山麓。
山瘦石棱棱,岁月老觳觫。
掺掺过百指,仰此种田谷。
短笛卧斜阳,我饭何时足。
我有折角牛,放在前山麓。
山瘦石棱棱,岁月老觳觫。
掺掺过百指,仰此种田谷。
短笛卧斜阳,我饭何时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牛图景,充满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深沉。诗人以“折角牛”作为切入点,将视角聚焦于牛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之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牛在山间劳作的场景。
“山瘦石棱棱,岁月老觳觫”,开篇即以山的瘦削和石的棱角,以及岁月的痕迹,勾勒出牛的生存环境。这里的“觳觫”不仅指牛因寒冷而颤抖,更隐含了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严酷,也暗示了牛的辛劳与不屈。
接着,“掺掺过百指,仰此种田谷”进一步描绘了牛的工作状态。通过“掺掺”这一拟声词,形象地表现了牛耕作时的动作,而“百指”则强调了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之长。这句诗不仅体现了农事的艰辛,也蕴含了对牛勤劳品质的赞美。
“短笛卧斜阳,我饭何时足”则是全诗情感的升华。牧人吹着短笛,悠闲地躺在夕阳下,与牛共享这份宁静与满足。然而,这种满足似乎又略显无奈,因为“我饭何时足”表达了牧人对于生活状态的反思与追问,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牧牛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劳动的和谐共生,也蕴含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简单生活与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