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埋空山贩缯客,草中惟弃秦时瑟。
樵夫拾置贻乐工,朱徽作弦如墨色。
自从汉曲入铙歌,清庙无人传不得。
至今崔嵬声已死,越■春虫闻咒子。
发埋空山贩缯客,草中惟弃秦时瑟。
樵夫拾置贻乐工,朱徽作弦如墨色。
自从汉曲入铙歌,清庙无人传不得。
至今崔嵬声已死,越■春虫闻咒子。
这首诗《废瑟词》由宋代诗人谢翱所作,通过描绘废弃瑟琴的遭遇与命运,展现了历史变迁中的物是人非之感。
首句“发埋空山贩缯客”,以“贩缯客”(贩卖丝绸的人)在空山中发现废弃的瑟为引子,暗示了瑟的主人或使用者已经不在,瑟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接着“草中惟弃秦时瑟”一句,点明瑟的年代久远,自秦以来便被遗忘在草丛间,饱经岁月沧桑。
“樵夫拾置贻乐工”描述了瑟被一位樵夫偶然拾起,并转赠给乐工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瑟虽遭废弃,但仍有被重新发现和利用的可能。然而,“朱徽作弦如墨色”一句,以瑟弦的颜色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物事的衰败,即使被重新使用,也难复往日光彩。
“自从汉曲入铙歌,清庙无人传不得”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瑟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它曾伴随汉代音乐进入宫廷,但在清庙之中却无人能继续传承其艺术魅力,暗示了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逐渐消逝。
最后,“至今崔嵬声已死,越■春虫闻咒子”两句,以瑟声的消逝和自然界的声音对比,表达了对传统艺术没落的深深感慨。瑟声虽已不再,但自然界的生命力依旧生生不息,仿佛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与艺术的对话。
整首诗通过对废弃瑟的命运描绘,反映了对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自然永恒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与对时代更迭的无奈感慨。
驴骏胜羸马,东川路匪赊。
一缄论贾谊,三蜀寄严家。
澄彻霜江水,分明露石沙。
话言声及政,栈阁谷离斜。
自著衣偏暖,谁忧雪六花。
裹裳留阔襆,防患与通茶。
山馆中宵起,星河残月华。
双僮前日雇,数口向天涯。
良乐知骐骥,张雷验镆铘。
谦光贤将相,别纸圣龙蛇。
岂有斯言玷,应无白璧瑕。
不妨圆魄里,人亦指虾蟆。
浮世今何事,空门此谛真。
死生俱是梦,哀乐讵关身。
远草光连水,春篁色离尘。
当从庚中庶,诗客更何人。
我爱他山石,中含绝代珍。
烟披寒落落,沙浅静磷磷。
翠色辞文陛,清声出泗滨。
扁舟载归去,知是汎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