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桂年来志已酬,看花有路独淹留。
多才共惜归黄壤,力学争怜赋玉楼。
月冷芸窗閒旧业,云迷荒冢起新愁。
君亲未报伤心死,潮打孤城泪欲流。
擢桂年来志已酬,看花有路独淹留。
多才共惜归黄壤,力学争怜赋玉楼。
月冷芸窗閒旧业,云迷荒冢起新愁。
君亲未报伤心死,潮打孤城泪欲流。
这首挽诗《挽虞舜臣举人》由明代诗人崔端所作,表达了对逝去的才子虞舜臣的深切哀悼与缅怀。诗中不仅展现了对虞舜臣才华的赞赏,也寄托了对其未能完成人生志向的遗憾。
首联“擢桂年来志已酬,看花有路独淹留。”以“擢桂”比喻科举成功,暗示虞舜臣在科举道路上取得了成就,但“看花有路独淹留”则透露出其在人生道路上的停留与遗憾,似乎在说他虽有前程似锦,却未能继续前行。
颔联“多才共惜归黄壤,力学争怜赋玉楼。”进一步表达了对虞舜臣才华的惋惜和对其努力的同情。黄壤象征死亡之地,玉楼则是理想中的居所,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虞舜臣生命的短暂与才华的未尽施展。
颈联“月冷芸窗閒旧业,云迷荒冢起新愁。”描绘了虞舜臣生前书房的冷清与死后墓地的荒凉,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渲染了一种凄凉与哀伤的氛围,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尾联“君亲未报伤心死,潮打孤城泪欲流。”点明了虞舜臣未能报答君主和父母的恩情便离世而去,这种遗憾和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潮打孤城泪欲流”这一形象的描绘,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痛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虞舜臣生平、才华、遗憾以及身后哀思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情悼念,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才早逝的惋惜与对理想未竟的感慨。
依约疏林,见盈盈春意,几点霜蕤。
应是东君,试手作芳菲。
粉面倚、天风微笑,是日暖、雪已晴时。
人静么凤翩翩,踏碎残枝。
幽香浑无著处,甚一般雨露,独占清奇。
淡月疏云,何处不相宜。
陌上报春来也,但绿暗、青子离离。
桃杏应仗先容,次第追随。
华堂深院,霜笼月采生寒晕。度翠幄、风触梅香喷。
渐岁晚、春光将近。
惹离恨万种,多情易感,欢难聚少愁成阵。
拥红炉,凤枕慵敧,银灯挑尽。
当此际,争忍前期后约,度岁无凭准。
对好景、空积相思恨。但自觉、恹恹方寸。
拟蛮笺象管,丹青好手,写出寄与伊教信。
尽千工万巧,唯有心期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