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
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
何曾不解此,日食万钱肉。
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
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
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绿。
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
婆娑观此身,要俗不得俗。
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
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
何曾不解此,日食万钱肉。
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
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
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绿。
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
婆娑观此身,要俗不得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题为《拟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首句“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暗指人的品性比物质条件更重要,即使马匹瘦弱,也不及道德败坏的人令人鄙视。接着,“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赞美仁德之人居住简朴,与竹子为伴,自得其乐。
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仁者的高尚情操,即使日常饮食简单如藜藿(粗劣的食物),但精神上却如同阶前的美玉般珍贵。“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描绘出读书人专注的神情,即使是贫困,也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接下来的诗句“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绿”以自然景象寓言,清风带来的凉意仿佛化作酒液,虽朴素却富有诗意。
最后两句“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描绘了月夜的景象,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世俗的追求。全诗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欣赏和对于高尚品格的坚守,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