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凤临国,惟看蝗蔽天。
休尽草田麦,留炊茅屋烟。
不见凤临国,惟看蝗蔽天。
休尽草田麦,留炊茅屋烟。
这首诗以“宿迁蝗一首”为题,出自明代诗人黄省曾之手。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诗人描绘了蝗灾肆虐的情景,表达了对灾情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首句“不见凤临国”,以“凤”象征吉祥与和平,暗含对国家安宁的向往,却反观现实,“不见”二字透露出一种失落感,引人思考和平与灾难之间的巨大反差。
次句“惟看蝗蔽天”,“惟”字强调了蝗虫之多,遮天蔽日的景象令人震撼,形象地展现了蝗灾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无情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
接着,“休尽草田麦”,“休尽”一词表达了对农作物被破坏的无奈与痛心,草田麦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损失意味着生计的威胁,体现了诗人对农业遭受重创的深切同情。
最后,“留炊茅屋烟”,“留炊”二字描绘了灾民在艰难中仍努力维持生活的场景,虽然生活困苦,但依然有希望与温暖,这既是对人性坚韧的赞美,也是对社会救助的呼唤。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平与灾难、自然与人类、希望与绝望,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关怀,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冬十二月胡马来,白草飒飒黄云开。
沿边十城九城闭,贺兰之山安在哉。
传闻清水不复守,游兵早阨黄河口。
即看烽火入甘泉,已诏将军屯细柳。
去年穿堑长城里,万人齐出千人死。
陆海无毛杀气蒸,五月零冰冻河水。
当时掘此云备胡,胡人履之犹坦途。
闻道南侵更西下,韦州固原今有无。
从来贵德不贵险,英雄岂可轻为谟。
尚书号令速雷电,抱玉谁敢前号呼。
遂令宵旰议西讨,兹咎只合归吾徒。
我师如貔将如虎,九重按剑赫斯怒。
惜哉尚书谢归早,不睹将军报平虏。
海风万里吹丹崖,洪涛夜蹴天门开。
大鸟翻飞九天外,天吴紫凤纷相回。
送君行兮聊徘徊,我有短歌君莫催。
翠龙之驾犹未回,紫宫玉殿生香埃。
千官饱饭坐云台,万眼正望羲和来。
我病南荒归不得,送君空洒心头血。
袖中岂无谏猎书,几回北望云霄客。
君过金陵见圣人,好将此意披龙鳞。
何时下诏罢南巡,臣死南荒不敢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