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乾坤内,如公复几人。
科名皆自郐,文字本先秦。
海内瞻丰采,朝端惜老臣。
履声依北斗,庙貌填南闽。
发为忧民种,家从入仕贫。
人方起安石,帝欲畀衡钧。
国计吁前箸,工虞鄙算缗。
忽为箕尾客,昔忝鹿鸣宾。
传授曾期质,褒扬却愧诜。
平生怀旧泪,不敢污车茵。
长啸乾坤内,如公复几人。
科名皆自郐,文字本先秦。
海内瞻丰采,朝端惜老臣。
履声依北斗,庙貌填南闽。
发为忧民种,家从入仕贫。
人方起安石,帝欲畀衡钧。
国计吁前箸,工虞鄙算缗。
忽为箕尾客,昔忝鹿鸣宾。
传授曾期质,褒扬却愧诜。
平生怀旧泪,不敢污车茵。
这首挽词《谢尚书挽词》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是对谢尚书的深切悼念与高度赞扬。全诗以“长啸乾坤内”开篇,展现了谢尚书的豪迈气概和卓尔不群的风范。接下来的“如公复几人”,表达了对谢尚书才能与品德的极高评价,认为像他这样的人物在世间已不多见。
“科名皆自郐”一句,运用了古代文学中的典故,暗指谢尚书的学问与功名超越了一般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文字本先秦”,则进一步强调了谢尚书的文学造诣深厚,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文学传统。
“海内瞻丰采,朝端惜老臣”,描绘了谢尚书在朝野内外的崇高地位与广泛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与不舍之情。“履声依北斗,庙貌填南闽”,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谢尚书的道德品质和深远影响,如同北斗星一般指引着人们的方向,庙貌则象征其受到的尊敬与纪念。
“发为忧民种,家从入仕贫”,揭示了谢尚书一生致力于民生福祉,即使在仕途上也甘于清贫,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方起安石,帝欲畀衡钧”,将谢尚书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表达了对其改革精神的肯定与期待。
“国计吁前箸,工虞鄙算缗”,赞扬了谢尚书在国家治理上的卓越才能,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军事策略,都能提出独到见解。“忽为箕尾客,昔忝鹿鸣宾”,回顾了谢尚书的过往经历,表达了对其人生轨迹的感慨。
“传授曾期质,褒扬却愧诜”,表达了对谢尚书教育与传承事业的重视,同时也谦虚地表示自己未能完全达到他的高度。“平生怀旧泪,不敢污车茵”,最后以深情的怀念结束,表达了对谢尚书逝世的哀痛之情,以及对其人格魅力的深深敬仰。
整首挽词通过对谢尚书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卓越成就,更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悼念之作。
落帆鲁桥口,意行还自阻。
尝闻鲁获麟,西狩此其所。
去鲁今千年,秋风几离黍。
扁舟春已深,游子歌白苧。
垂荫满芳洲,清湍激回渚。
落日下西皋,苍然见平楚。
归鸟飞已稀,野寺钟初杵。
不知水堰开,夜听舟人语。
嗟余老无成,白发事行旅。
明发不得休,晨飧带沙煮。
莆阳中丞千人英,怀忠事君老弥贞。
向来声华四海倾,一言忤志还归耕。
归来忧世殊未已,况也黑头方壮齿。
天子俄县西顾忧,尺一到门投袂起。
卷甲宵驰万里轻,竟剪穷凶报明主。
捷书朝入剑门关,高情暮在壶公山。
豺狼满道不可往,锦城虽乐何如还。
功成身退古所难,角巾东第畴能攀。
蜀江溶溶日千里,归心更比江流驶。
玉垒浮云千万重,不如先生归兴浓。
瞿塘滟滪声撼空,落日惨淡摇长风。
鸟道衡绝悲蚕丛,娥眉宛转开芙蓉。
青天一发付回首,江山与我俱无穷。
呜呼,江山与我俱无穷,先生一棹岷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