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漫与四章·其三》
《漫与四章·其三》全文
清 / 姚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松茑攀援重本根,嗟哉釜底逐游魂。

祥和不讳干戈气,枯朽都蒙雨露恩。

何苦焦头称上客,底须黥面入军门?

独缘北堠搴云望,两霍?潮去淼浑。

(0)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复杂关系。首句“松茑攀援重本根”形象地展示了松树与茑萝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嗟哉釜底逐游魂”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辛、命运多舛的同情与感慨。

“祥和不讳干戈气,枯朽都蒙雨露恩”两句,对比鲜明,前句强调和平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后句则描述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无论是生机勃勃还是枯萎凋零的事物都能得到滋润,暗喻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可能获得帮助或改变的机会。这种对生命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态度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

“何苦焦头称上客,底须黥面入军门?”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质疑与批判,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价值与尊严的重视。诗人似乎在问:为什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要忍受屈辱,成为他人的“上客”或“军门”?这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也是对人性尊严的呼唤。

最后,“独缘北堠搴云望,两霍?潮去淼浑。”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图,北堠(可能是指北方的山岗)之上,云雾缭绕,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远方的向往与追求。同时,通过“两霍?潮去淼浑”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浩瀚与神秘,暗示了人在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渺小与无限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与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世界,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与思考余地。

作者介绍
姚燮

姚燮
朝代:清   字:梅伯   号:复庄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生辰:1805—1864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
猜你喜欢

题墨竹赠同升

郎石溪头君故家,前朝文物自清华。

几回想踏桥边石,翠竹潇潇覆白沙。

(0)

酒醒

野人乱后无归处,惟有尊前似故乡。

昨夜流江水亭上,五更酒醒月如霜。

(0)

石鼓坑田舍

松林日暮雨凄凄,十里陂田五里泥。

一月离家归未得,桐花落尽子规啼。

(0)

题墨蒲萄为古心上人赋

龙髯飞动绿云中,寒影扶疏出梵宫。

数罢念珠心似水,幡幡贝叶动秋风。

(0)

登白石塘高峰三首·其一

西北群峰势最雄,云霞倒影落塘中。

几年却上岩前石,坐看匡山出日红。

(0)

八月十九日戏题东湖大梵寺

云木苍苍秋日凉,六年两度宿云房。

老僧白首能相识,笑指东轩旧竹长。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