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茑攀援重本根,嗟哉釜底逐游魂。
祥和不讳干戈气,枯朽都蒙雨露恩。
何苦焦头称上客,底须黥面入军门?
独缘北堠搴云望,两霍?潮去淼浑。
松茑攀援重本根,嗟哉釜底逐游魂。
祥和不讳干戈气,枯朽都蒙雨露恩。
何苦焦头称上客,底须黥面入军门?
独缘北堠搴云望,两霍?潮去淼浑。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复杂关系。首句“松茑攀援重本根”形象地展示了松树与茑萝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嗟哉釜底逐游魂”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辛、命运多舛的同情与感慨。
“祥和不讳干戈气,枯朽都蒙雨露恩”两句,对比鲜明,前句强调和平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后句则描述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无论是生机勃勃还是枯萎凋零的事物都能得到滋润,暗喻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可能获得帮助或改变的机会。这种对生命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态度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
“何苦焦头称上客,底须黥面入军门?”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质疑与批判,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价值与尊严的重视。诗人似乎在问:为什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要忍受屈辱,成为他人的“上客”或“军门”?这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也是对人性尊严的呼唤。
最后,“独缘北堠搴云望,两霍?潮去淼浑。”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图,北堠(可能是指北方的山岗)之上,云雾缭绕,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远方的向往与追求。同时,通过“两霍?潮去淼浑”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浩瀚与神秘,暗示了人在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渺小与无限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与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世界,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与思考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