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扁舟系广陵,书来闻尔亦寻僧。
支公应解留安石,犹忆山房昨夜灯。
京口扁舟系广陵,书来闻尔亦寻僧。
支公应解留安石,犹忆山房昨夜灯。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欧大任所作的《答汪中丞焦山见怀(其一)》。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与友人汪中丞在焦山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首句“京口扁舟系广陵”,描绘了诗人乘船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前往广陵(今江苏扬州),途中偶遇友人汪中丞的情景。这里通过“扁舟”这一意象,既展现了旅途的轻盈与自由,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次句“书来闻尔亦寻僧”,则转述了友人汪中丞通过书信表达的意愿,即他也正准备去寻找僧侣,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不仅体现了友人间的默契与共同的兴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寄托的文化风尚。
后两句“支公应解留安石,犹忆山房昨夜灯”,运用了典故,提到东晋名士谢安(字安石)与支遁(字道林,又称支公)的交往故事。此处借指友人汪中丞可能像谢安一样,对过去与友人的相聚时光充满怀念,特别是对某次相聚时夜晚山房中的灯火记忆犹新。这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进一步深化了诗中对友情的颂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相聚场景的描绘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展现了深厚的人际情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已矣君休说。叹当年、炎精中否,星颓诸葛。
三日钱塘潮不上,白雁凌江翻雪。
腥血洒、触人毛发。
海国孤臣偏慷慨,挽长戈、屹指金鳌月。
鲸背上,风萧瑟。沧桑事远流传别。
尽纷纷、阙文廋语,几般离合。
只有睢阳名姓在,此外如霜战骨。
谁识是、头行脰绝。
好为崖山传实录,配忆翁、心史书函铁。
石易烂,纸难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