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黍缠丝事已陈,偏沾新恨入清尊,不成醒醉转酸辛。
一曲澄江喧戏鼓,半城斜日送游轮,天涯风物底相亲。
裹黍缠丝事已陈,偏沾新恨入清尊,不成醒醉转酸辛。
一曲澄江喧戏鼓,半城斜日送游轮,天涯风物底相亲。
这首《浣溪沙·辛巳重午》是清末近现代初时期诗人刘永济所作,描绘了端午节的场景与情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与个人的思绪。
首句“裹黍缠丝事已陈”,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开篇,裹黍(粽子)缠丝(五彩丝线),这些习俗虽已成过往,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接着,“偏沾新恨入清尊”一句,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节日的氛围中,端午佳节之际,诗人似乎又添了几分新的愁绪,这份愁绪随着酒杯的清液而流淌,显得格外深沉。
“不成醒醉转酸辛”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无论是清醒还是醉酒,都难以摆脱内心的酸楚与苦涩。这不仅是对端午节特定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感慨。
下半阙“一曲澄江喧戏鼓,半城斜日送游轮”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澄澈的江水边,鼓声喧闹,游船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驶过,这一幕既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愉,也映照出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最后,“天涯风物底相亲”一句,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连,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界的深深依恋。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迟迟云鹤意,奋翅知有期。
三秉纲纪局,累登清白资。
应怀青塘居,蕙草没前墀。
旧月照秋水,废田留故陂。
至今高风在,为君吹桂枝。
昨逢洞庭客,果得故人诗。
何异王内史,来招道林师。
欲携山侣出,难与白云辞。
我法从谁悟,心师是贯花。
三尘观种子,一雨发萌芽。
定起轮灯缺,宵分印月斜。
了空如藏史,始肯会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