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三朝野衲身,随缘拓钵未嫌贫。
犹馀閒日观云树,倚杖逍遥画里人。
十载三朝野衲身,随缘拓钵未嫌贫。
犹馀閒日观云树,倚杖逍遥画里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趣。
首句“十载三朝野衲身”,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僧侣历经十年,游历四方,身着野衲(粗布僧衣)的形象。这不仅展现了僧侣的朴素生活,也暗示了其修行的艰辛与坚定。
次句“随缘拓钵未嫌贫”,进一步揭示了僧侣的生活态度。他随遇而安,不因物质的贫乏而感到不满,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各种境遇。拓钵,即化缘之意,这里体现了僧侣的自给自足与对生活的淡泊。
后两句“犹馀闲日观云树,倚杖逍遥画里人”,则将画面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僧侣看来,即使是在闲暇之余,也能从观察云卷云舒、树木生长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倚杖逍遥,不仅描绘了僧侣自在行走的姿态,也暗含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与内心的宁静。这里的“画里人”可能是指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僧侣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展现了超脱世俗、亲近自然、心怀禅意的生活哲学,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吟卷闲晚窗,捷音鬨春邮。
推几舞影急,踏门步踪稠。
黄册几载传,青衫今日酬。
学舍丈人行,文场少年俦。
倚天仰泰华,行地输骅骝。
暑清庭阴阔,风香御烟浮。
龙飞屈亲策,虎帅登先筹。
力深一代源,声匝四海流。
朝阳孤凤凰,曙阴群蜉蝣。
端为砥柱基,非干稻粱谋。
百鍊要愈刚,万折空自柔。
一石类古钟,范模昔谁制。
开辟几岁月,萝蔓疑篆隶。
老木上婆娑,清泉下溶㵝。
左右乱石列,拱若朝玉帝。
惜在道路傍,倦客谩凝睇。
倘立泰山巅,爰遇封禅代。
万乘躬巡幸,想像羲皇际。
铭德刻隽功,表里千万世。
愿言勿轻凿,天意或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