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对崆峒帅府开,尚书元是济川材。
才看剑履从天下,倏见旌旗照海来。
兵卫半年虚抱戟,公堂今日共衔杯。
文昌暂照东南地,已觉光辉近上台。
坐对崆峒帅府开,尚书元是济川材。
才看剑履从天下,倏见旌旗照海来。
兵卫半年虚抱戟,公堂今日共衔杯。
文昌暂照东南地,已觉光辉近上台。
这首诗描绘了宴会上对尚书的赞美与敬意。首句“坐对崆峒帅府开”,以崆峒山的壮丽景象隐喻宴会的盛大,暗示主人的尊贵地位。接着“尚书元是济川材”,赞扬尚书如同能治理大河的能手,才华横溢,深具领导力。
“才看剑履从天下”,描述尚书的到来如同带着剑履的使者从天而降,强调其非凡的影响力和尊贵身份。“倏见旌旗照海来”,进一步形容尚书的气势如虹,犹如旌旗在海上闪耀,展现出其卓越的领袖魅力。
“兵卫半年虚抱戟,公堂今日共衔杯”,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场景,前半句暗示了之前可能的紧张局势或备战状态,后半句则描绘了今日宴会的和谐氛围,众人举杯庆祝。这不仅体现了宴会的欢乐气氛,也暗含了对尚书调和矛盾、带来和平的感激之情。
“文昌暂照东南地,已觉光辉近上台”,最后两句将尚书的影响力比作文昌星的光芒,照亮了东南大地,预示着他的成就即将达到更高的政治地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场景描绘,高度赞扬了尚书的才能、影响力以及带来的和谐与进步。
远民歌舞戴升平,碧阁朱楼照眼明。
乡馔雨馀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
泷鸣浈水遥通海,路入南山不隔城。
材术如君有馀暇,出游应数拥双旌。
赣岂无杰才,少有中我律。
君以谒求交,相见便相入。
赣岂无杰观,少有投我笔。
君以题求诗,相许便相及。
况加积业斋,亦入缘督集。
岂其夤缘深,姑以臭味密。
初知若久要,三岁如一日。
质稳不受浮,疑非自赣出。
辟雍诸伟人,大抵旧相识。
其高固天资,所揉亦气习。
谁使地块高,未放天马逸。
今听鹿鸣歌,催赴兰省急。
行时梅欲华,到时梅欲实。
愿言子如梅,华实俱蔚蔚。
笔头驱六丁,榜首争甲乙。
青衫拜白头,人子愿始毕。
修途莫之量,前辈顾所立。
青山罅外见青天,翡翠屏间一镜悬。
表里集虚生至白,初终持满得长圆。
光明照处人心足,混沌开时物理全。
它义多悭兹独否,天无偏意有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