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三百六十寺,最胜归宗及栖贤。
我投白社不信宿,尚未一到天池巅。
蒲亭细雨灯花落,指点游踪共商略。
从君齿颊出烟霞,使我胸中有丘壑。
寸心五岳隐不平,小句四愁徒寂寞。
麻衣芒屩还山去,买得南州高士絮。
剪作招䰟屈子衣,身挽柴车黄犊驭。
他年削发访匡君,定到君言幽绝处。
君忆名山我忆君,相看总是无心云。
青山上天云在地,明日云山从此分。
庐山三百六十寺,最胜归宗及栖贤。
我投白社不信宿,尚未一到天池巅。
蒲亭细雨灯花落,指点游踪共商略。
从君齿颊出烟霞,使我胸中有丘壑。
寸心五岳隐不平,小句四愁徒寂寞。
麻衣芒屩还山去,买得南州高士絮。
剪作招䰟屈子衣,身挽柴车黄犊驭。
他年削发访匡君,定到君言幽绝处。
君忆名山我忆君,相看总是无心云。
青山上天云在地,明日云山从此分。
此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对庐山的向往之情。开篇即点出庐山寺众多,而最让诗人向往的是归宗寺和栖贤寺。诗人虽未在此住宿一夜,却已心驰神往至天池之巅。
接着,诗人通过“蒲亭细雨灯花落”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旅程将充满未知与思考。诗人与友人共同商讨游踪,言语间透露出对庐山美景的期待与憧憬。
“从君齿颊出烟霞,使我胸中有丘壑”,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交谈如同烟霞般飘渺,又如丘壑般深邃,激发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美景的渴望与想象。
“寸心五岳隐不平,小句四愁徒寂寞”,诗人以“寸心”比作五岳,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与寂寞。
“麻衣芒屩还山去,买得南州高士絮”,诗人决定脱下世俗的束缚,穿上简朴的麻衣芒屩,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不仅是对庐山美景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剪作招魂屈子衣,身挽柴车黄犊驭”,诗人将自己比作屈原,以屈原的衣裳为灵感,编织出一件招魂的衣物,同时乘坐着简陋的柴车,由黄牛驾驭,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与探索。
最后,“他年削发访匡君,定到君言幽绝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将来能像古代的隐士一样,深入庐山的幽深处,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君忆名山我忆君,相看总是无心云”,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无心的云,随风飘荡,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与温暖。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美景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鱼雁迢迢不一书,寻真岂为出无驴。
去年偶误梅花约,心密何须泥迹疏。
梁间客燕一采芑,韝上饥鹰肉不肥。
爱杀前溪双属玉,羽毛如雪背人飞。
六月朔旦昧爽天,我梦蝴蝶飞翻翻。
一声惊觉不可执,铿然有物堕我前。
阴风萧萧榻震动,褰帷一咤声寂然。
向空抹漆无所睹,堂上呼灯人自眠。
一生学道心勿动,养气未敢轻先贤。
元忠昔日鬼移床,厅庑之下凡三迁。
稚圭卧内见匕首,金带忽置城头边。
二公名德余不及,鬼贼揶揄空自怜。
神奸无复照金鼎,偷儿何暇哀青毡。
二端是否吁莫辨,一夕仓卒嗟何缘。
吟哦未断纸窗白,山寺风雨鸣钟悬。
起来搔首空四壁,湿薪灶婢愁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