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
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
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并蕴含哲理的五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百舌鸣高树”,表现了自然界声响的丰富多彩和变化无常,借此抒发对世间喧嚣与沉默态度的思考。
“弄音无常则”一句,透露出一种对声音、音乐或语言运用规律性的探讨,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于世事变幻莫测的感慨。"借问声何烦"则是诗人对周遭喧哗之声感到困惑和不解,进而引发出“末俗不尚默”这一深刻议论。
“末俗不尚默”暗示了诗人对于当世浮躁、好争好吵的风气所持有的批评态度。在这里,“末俗”指的是世道衰微,人们品德下滑;“不尚默”则意味着人们不再重视沉默和内省,而是追求表面的喧嚣与张扬。这一观点显示了诗人对于内在修养和精神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声响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于当世之弊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个人修养所持有的崇高理想。
元戎持节渡重瀛,蕃舶潜踪蹑后程。
十道供张传契箭,千村拱卫撤乡兵。
叩关挑战声先夺,开壁鏖军计未成。
六月匡王空奏绩,谁封京观殄长鲸。
边衅开端始越裳,蔓延台海益披猖。
艨艟万里轻飞渡,岛屿千门费设防。
筹笔独忧黄发老,将坛重泣紫髯郎。
行辕日日徵歌舞,肯信军中气不扬。
汉使来乘博望槎,淋漓檄草走龙蛇。
黄门抗疏担时局,白袷谈兵压将家。
料敌几曾窥聚米,运筹争欲唱量沙。
征南饶有春秋癖,武库罗胸也合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