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寒叶落风,菊净花开雨。
掩映半畦秋,好竹三四五。
对此憔悴人,忽笑不复语。
桐寒叶落风,菊净花开雨。
掩映半畦秋,好竹三四五。
对此憔悴人,忽笑不复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静谧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变换与人的内心情感的交织。
首句“桐寒叶落风”,以“桐”作为秋天的象征,寒风中飘落的叶子,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菊净花开雨”则将视角转向了菊花,即使在细雨中,菊花依然绽放,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和高洁的品质。这两句通过对比,既描绘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坚韧。
“掩映半畦秋,好竹三四五。”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半畦秋意中,几株修长的竹子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宁静。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寓意,此处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最后一句“对此憔悴人,忽笑不复语。”将目光转向了诗人自己。面对如此美丽的秋景,诗人似乎有所触动,但又难以言表,只是“忽笑”,这笑中或许包含了对生命、自然、以及自我情感的复杂感受。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和情感的张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哀愁,以及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未用船头报水程,为君持酒打愁城。
青山久负当年约,白发多从客路生。
点检转工新句法,揩磨难减旧风情。
小留莫道无供给,一味东篱有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