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掩山斋,萧条见素怀。
入城愁马踏,傍涧爱云霾。
晕出淮南管,寒添懒瓒柴。
年年对搔鬓,吟咏一无涯。
寂寞掩山斋,萧条见素怀。
入城愁马踏,傍涧爱云霾。
晕出淮南管,寒添懒瓒柴。
年年对搔鬓,吟咏一无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山中静居时的孤独与深思。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寂静与清冷,以及内心世界的寂寞与沉思。
首句“寂寞掩山斋”,开篇即点明了环境的孤寂与人物的心境。山斋掩映在幽静之中,四周一片寂静,仿佛连时间都凝固了,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
“萧条见素怀”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萧条的景象映照出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淡泊,暗示着他在繁华世界之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入城愁马踏,傍涧爱云霾”两句,对比鲜明地描绘了城市与山中的不同感受。诗人对城市的繁华感到忧虑,担心自己的心灵被世俗所污染;而对山涧的云雾则充满了喜爱,象征着他追求的宁静与纯洁。
“晕出淮南管,寒添懒瓒柴”则将笔触转向自然景观的描绘。晕出的光线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展现出淮南特有的景色;而寒气则增添了一份慵懒与闲适,暗示着诗人享受着这份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最后,“年年对搔鬓,吟咏一无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思。每年对着鬓发渐白的自己,吟咏着无尽的诗句,既是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也是对内心世界不断探索的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的接纳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廉崖千仞孰能干,一见令人毛发寒。
可以人而不如石,我当为石共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