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峰岚翠朝昏见,一径莓苔出入疏。
宗炳不离庐岳社,戴逵原在剡州居。
篱边旧种千竿竹,架上新添百帙书。
弟侄一科双折桂,不劳人问道何如。
数峰岚翠朝昏见,一径莓苔出入疏。
宗炳不离庐岳社,戴逵原在剡州居。
篱边旧种千竿竹,架上新添百帙书。
弟侄一科双折桂,不劳人问道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学术场所,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与修养的追求和向往。
“数峰岚翠朝昏见,一径莓苔出入疏。”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深山幽谷、林间小道的情景,给人一种隐逸自在的感觉。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
“宗炳不离庐岳社,戴逵原在剡州居。” 这两句提到的是历史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宗炳和戴逵,他们都以隐逸著称。通过这两位先贤的点名,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以及对知识传承的尊重。
“篱边旧种千竿竹,架上新添百帙书。” 这两句描绘的是书院中的景象,一方面是长年累月生长的竹子,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藏书。竹子常象征着君子的节操,而书籍则代表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弟侄一科双折桂,不劳人问道何如。”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对于学术成就的自信。诗人提到的是兄弟或同辈的人在学业上的共同进步,通过比喻性的“双折桂”,暗示了他们在学问上的卓越和成功。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书院图景,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诗人对于学术修养、知识积累以及个人品格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秋水涓涓,情渺渺、美人何许。
还记得、东堂松桂,对床风雨。
流水桃花西塞隐,茂林修竹山阴路。
二十年、历历旧经行,空怀古。评砚品,临书谱。
笺画史,修茶具。喜一愚天禀,一闲天赋。
百战徵求千里马,十年饾饤三都赋。
问何如、石鼎约弥明,同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