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何处雁声多,西去涡心北迈河。
影逐泗滨烟月艇,阵惊亳邑水云蓑。
小王草笔终难学,苏武陵书果若何。
陲草边芦两萧索,远陪砌女作离歌。
长淮何处雁声多,西去涡心北迈河。
影逐泗滨烟月艇,阵惊亳邑水云蓑。
小王草笔终难学,苏武陵书果若何。
陲草边芦两萧索,远陪砌女作离歌。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长淮河畔的景象,雁群西去涡水,再向北渡过黄河,其声音在远处回荡。诗人想象着大雁的身影追随着泗水边的烟波月色中的小舟,阵列惊动了亳邑附近的水云渔夫。接着,诗人感慨自己难以企及小王(可能指王维)的文采,对苏武的归乡之书也产生了疑问。最后,诗人以芦苇在边境的萧瑟景象,寄托了离别的哀愁,与岸边女子的歌声相映成凄凉的离别曲。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和历史典故,表达了深深的离情别绪。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