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苍苍林木幽,林深山暮行人愁。
灯光远引得萧寺,如倦鸟获高枝投。
僧衣一两性朴率,略诘居里邀相留。
横扉置榻甫离地,析薪整粥不满瓯。
中宵辗转终不适,破棂败箨风飕飕。
我行江上已半月,挂帆欲往阻石尤。
今朝天气快晴美,策蹇来看金陵秋。
无端失路此间宿,万事真怪非人谋。
寺钟渐歌曙鸦起,草草漱盥还登楼。
对面正见钟阜树,来路却背青溪头。
依然揽衣出门去,留有馀恋劳回眸。
日光到地至江口,孤蓬移待芦花洲。
长年迎噪告风便,登舟火急开中流。
风声耳后倏浩浩,身世依旧鱼龙浮。
远山苍苍林木幽,林深山暮行人愁。
灯光远引得萧寺,如倦鸟获高枝投。
僧衣一两性朴率,略诘居里邀相留。
横扉置榻甫离地,析薪整粥不满瓯。
中宵辗转终不适,破棂败箨风飕飕。
我行江上已半月,挂帆欲往阻石尤。
今朝天气快晴美,策蹇来看金陵秋。
无端失路此间宿,万事真怪非人谋。
寺钟渐歌曙鸦起,草草漱盥还登楼。
对面正见钟阜树,来路却背青溪头。
依然揽衣出门去,留有馀恋劳回眸。
日光到地至江口,孤蓬移待芦花洲。
长年迎噪告风便,登舟火急开中流。
风声耳后倏浩浩,身世依旧鱼龙浮。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景仁在江口被风阻滞,不得不在僧寺过夜的经历。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融。
首句“远山苍苍林木幽”,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远处的山峦苍翠,林木茂密,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林深山暮行人愁”一句,将这种氛围与行人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表现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忧愁。
“灯光远引得萧寺,如倦鸟获高枝投”运用比喻手法,将远处的灯光比作引导归巢的灯火,将行人比作疲惫的鸟儿找到了栖息之所,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旅途中的渴望与满足。
“僧衣一两性朴率,略诘居里邀相留”描绘了僧人的朴素与热情,他们以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诚挚的态度接待了诗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和谐。
接下来的几句“横扉置榻甫离地,析薪整粥不满瓯”、“中宵辗转终不适,破棂败箨风飕飕”则描述了诗人夜宿僧寺的不适应与内心的挣扎,以及外界环境的冷酷。
“我行江上已半月,挂帆欲往阻石尤”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漂泊的艰辛与对前方未知的担忧。“今朝天气快晴美,策蹇来看金陵秋”则是对突然转好的天气的喜悦,以及对即将见到金陵美景的期待。
“无端失路此间宿,万事真怪非人谋”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即使在意外的地方停留,也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奇妙。
“寺钟渐歌曙鸦起,草草漱盥还登楼”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钟声响起,乌鸦飞起,诗人匆匆洗漱后再次登楼,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对面正见钟阜树,来路却背青溪头”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旅程的回顾与对眼前景色的新奇感受。
“依然揽衣出门去,留有馀恋劳回眸”表达了诗人离开时的不舍与对僧寺的眷恋。
最后,“日光到地至江口,孤蓬移待芦花洲”描绘了诗人继续前行的场景,日光照耀大地,船只停靠在芦花洲旁,预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与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额额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