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僧人释今无所作,名为《天堂地狱诗》,是其对天堂与地狱概念的深刻探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揭示人类内心欲望与道德选择的复杂性。
“神明自圆固,犀利无与比”,开篇即以神明的完美与锐利象征道德与智慧的至高境界,引出对天堂与地狱的思考。
“皎洁自摇动,突然有念起”描绘了人心灵的纯净与波动,暗示欲望的突然涌现。
“起则号为妄,相继不可止”指出欲望一旦产生,便难以遏制,如同妄念般不断滋生。
“如眼着手捏,大地如浮水”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欲望对人的影响,如同大地被浮水覆盖,失去了原有的稳定。
“空花落缤纷,红紫扫桃李”以空花的短暂与易逝,比喻欲望带来的快乐如同过眼云烟,最终消散。
“谓无已见之,呼实岂正理”强调了对欲望的追求并非长久之计,揭示了追求物质与享乐的虚幻本质。
“其咎在伊何,不过此手耳”将问题归结于个人的选择与行动,指出欲望的根源在于自我。
“手去眼自宁,乱境亦戢弭”表明摆脱欲望的束缚,心灵自然得到宁静,混乱的局面也随之平息。
“夜台与玉霄,空花堪比拟”将人间的欲望与死后世界的空虚进行对比,强调了追求物质的无意义。
“吾人一念放,不觉为物使”提醒人们要警惕被外物所控制,失去自我意识。
“即此一放心,好眼忽加指”指出放下欲望,心灵得以自由,如同好眼得到指引。
“本体既云变,境即生恶美”强调了内心的转变对环境的影响,恶与美并非固定不变。
“金阙丽天门,琉璃浮凤尾”、“洛神罗袜轻,五铢双鬟子”等句通过华丽的景象描绘,象征着追求物质与权力的诱惑。
“玉虬驾仙飙,琼浆饮达士”、“刘向列仙书,不独为我始”等句则展示了超脱世俗的境界与智慧。
“重壤铸铁城,赤烧遍遐迩”、“紫瞳蓝面翁,炉韔攻心肺”等句描述了欲望与道德冲突的激烈,以及对心灵的侵蚀。
“陈平冠玉人,忽然成犬豕”、“身既公刘虔,舌亦遭耘耔”等句通过人物命运的转变,警示人们道德败坏的严重后果。
“二境反掌间,酸甜不相似”、“以为不实有,眼岂无红紫。以为不实无,除指乃能已”等句强调了对欲望的正确态度,以及认识到其虚幻本质的重要性。
“此中除指方,有虑即罪己”、“内抱明白翁,步步皆能视”等句鼓励人们从内心深处寻找真理,保持清醒的意识。
“如我曹溪言,知识从内扯。正念名佛生,邪念名佛死”等句引用佛教教义,强调正念与邪念的区别,以及知识与智慧的内在联系。
“一座安乐窝,年来皆颓圮”、“为报高明人,相助以为理”等句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担忧,并呼吁高明之人共同努力,恢复道德与智慧的光辉。
整首诗通过对天堂与地狱的探讨,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引导读者反思自身的行为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