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台台上十五柏,一一皆抱梁栋姿。
自应生长得元气,更当培植需良期。
孔明庙前今在否,才大空闻少陵语。
何如此木生中原,万牛不用可立取。
行台台上十五柏,一一皆抱梁栋姿。
自应生长得元气,更当培植需良期。
孔明庙前今在否,才大空闻少陵语。
何如此木生中原,万牛不用可立取。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薛瑄所作的《东平行台十五柏》。诗中描绘了十五棵柏树生长在行台台上的景象,它们高大挺拔,仿佛都具备支撑梁栋的能力,似乎蕴含着自然界的元气与生命力。诗人通过这十五棵柏树,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提到了诸葛亮的庙宇,询问其是否依然存在,同时感叹诸葛亮才能卓越却少有人能理解与传承。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对古代杰出人物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当代人才被忽视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何如此木生中原,万牛不用可立取”收尾,将十五棵柏树与诸葛亮进行类比,强调了这些树木虽生于中原,却无需借助万牛之力就能轻易获取,以此象征着人才或事物的价值,即便不借助外力,也能展现出其内在的力量与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十五棵柏树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联想,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才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在力量的颂扬。
秋气清,秋风高。
想见刑台旧居士,巾车独往恣游遨。
偃仰戴公庐,逍遥焦公居。
想前辈之风流,悲末俗之崎岖。
白眼睨视,抵掌嘻吁。
酌之以漫塘之酒,侑之以漫塘之藕。
酒之味醇而不漓,藕之性洁而不污以泥。
于以介眉寿,于以明素守。对此长歌,其乐如何。
相望虽隔于秋水,明月幸同于千里。
君不见茅屋下,四壁床敷窄。
又不见朱门中,金碧锁空宅。
宅成更欲致良材,水浮陆走空山泽。
茅屋区区诚已疏,朱门汲汲彼何迫。
劝君勿学伏波老,自诡裹尸须马革。
又勿学金谷人,绮窗阿阁绵阡陌。
但令庭宇洁,颇与尘嚣隔。
市声不至乱琴书,厨烟可免冲咽哑。
庶几家人安,亦使我心获。
吾宗开敏姿,富有济时策。
栋宇著易象,义不假探索。
况闻玉堂直,视草须元白。
所期不日成,毋使中道画。
庶奉紫芝泥,即刷青云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