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复唐祚,不杀武三思。
苋陆察爻义,惜哉张柬之。
五王复唐祚,不杀武三思。
苋陆察爻义,惜哉张柬之。
这两句诗出自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大衍易吟四十首》中的第三十三首,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情感寄托。
"五王复唐祚,不杀武三思。"
这里的“五王”指的是唐朝末年由朱全忠(后梁太祖)、李存勖(前晋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刘知远(后汉高祖)和郭威(后周太祖)等五位建立短暂朝代的君主。他们先后篡夺唐朝政权,但都未能长久,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王朝更迭的情况。“复唐祚”意味着这些王朝试图恢复唐朝的统治秩序和威望。"不杀武三思"则指的是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实行了许多严苛的法律,但并未处死她的政敌武三思。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以及对于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的感慨。
"苋陆察爻义,惜哉张柬之。"
这句话中,“苋、陆”指的是唐代名臣 苏苌和陆贽,他们都是以直谏著称的人物。"察爻"则是一种比喻,形容他们能够洞察时事的危机与义理。“惜哉张柬之”表达了诗人对于唐朝末年忠臣张柬之的赞叹和同情。张柬之曾试图挽救唐朝的颓势,但最终失败,诗人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惋惜。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忠良之士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