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居人事慵,幽兴与谁同。
僧到烹秋菌,儿啼索草虫。
扫苔留嫩绿,写叶惜残红。
岁晏琴樽好,篱边有菊丛。
谪居人事慵,幽兴与谁同。
僧到烹秋菌,儿啼索草虫。
扫苔留嫩绿,写叶惜残红。
岁晏琴樽好,篱边有菊丛。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明志、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争的漠视,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谪居人事慵,幽兴与谁同。" 这两句勾勒出诗人的隐逸心态,他对繁杂的人世间的事务感到厌倦,而是选择了与山林为伴的清淡生活。
"僧到烹秋菌,儿啼索草虫。" 这里通过僧人和儿童的动作,展现了一种生命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秋天的菌类食材被僧人烹饪,而孩子们则在寻找草间的小昆虫,这些生动的画面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扫苔留嫩绿,写叶惜残红。"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珍视之情。他不忍心破坏那些新生的青苔,只愿意轻轻地扫去其上的尘埃;同时,对于树叶中剩余的最后一丝秋色也感到珍惜,不忍心让它们消逝。
"岁晏琴樽好,篱边有菊丛。" 随着季节的更迭,诗人享受着弹奏琴瑟的声音,这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那些在篱笆旁盛开的菊花,则是秋天宁静美好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酒棹喧花,水栏明夕,丽城小雨初过。
浓寒避袂,春梦尽留他。
斜月自依锦照,莺巢断,谁觅凄歌。
空赢得,香深障浅,欢语听来多。
良宵须易尽,金钱难买,愁问如何。
早人随鹭散,烟冷摇波。
堪有数枝杨柳,残烛底,弄影婆娑。
归须未,杏垆双髻,迟我泛红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