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
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
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
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
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
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
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
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节日的夜晚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繁忙的都市夜景,人们在薄暮中纷至沓来,车马奔波,扬起阵阵尘土。
接下来的“月光三五夜,灯燄一重春”则是对夜晚美丽景致的描绘。这里的“三五夜”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灯燄一重春”则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温馨和生机。
诗中的“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不仅营造了一种空间感,还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不同地区的特点与文化氛围。北阙之上烟云缭绕,而箫声则能辨识出南方邻里,这里的“识”字用得恰到好处,既传达了听觉上的细微差别,也透露出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敏感和欣赏。
最后两句“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则是诗人对古都洛阳夜晚景象的描绘。这里的“终不闭”表达了城市的繁华和不夜之城,而“更出小平津”则展现了一种超脱与自由,仿佛诗人自己也随着夜色轻舟远去,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夜晚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享受和对生活多彩多姿一面的感悟。
阳羡之山兮领地灵,鸿洞欻吸兮九叠为屏。
青萝层层兮深岩绝壁,一鸟不鸣兮山更寂。
横山老人兮蝉蜕埃尘,倚石梁兮手揽白云。
眼中万仞兮,胸中万顷。泰华山林兮,秋毫钟鼎。
东山妓女兮,北山猿鹤。西山拄笏兮,亦复奚乐。
节彼南山兮山岩岩,突鲸额兮霄堮间。
民具瞻兮倾百川以为寿,鸿毋遵陆兮公归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