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渺何处,江流万里长。
布帆渡瓜渚,青山障朱方。
飒动高天风,吹愁还故乡。
戍楼当落日,饥乌野田密。
徒御步不前,行李何萧瑟。
欲问淮南津,就饭水边驿。
敢效祈父言,胡转予于恤。
吴国渺何处,江流万里长。
布帆渡瓜渚,青山障朱方。
飒动高天风,吹愁还故乡。
戍楼当落日,饥乌野田密。
徒御步不前,行李何萧瑟。
欲问淮南津,就饭水边驿。
敢效祈父言,胡转予于恤。
这首明代诗人张元凯的《北游诗十八首(其三)渡江》描绘了诗人北游途中渡过长江的情景。开篇两句“吴国渺何处,江流万里长”,以浩渺的吴国和绵延万里的江流,展现出壮阔的地理背景,寓含历史沧桑感。
“布帆渡瓜渚,青山障朱方”描绘了船行瓜渚,两岸青山如屏,暗示着旅程的艰辛与远方的未知。“飒动高天风,吹愁还故乡”,风声飒然,不仅带来了自然的凉意,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将愁绪寄托在风中带回。
接下来,“戍楼当落日,饥乌野田密”描绘了傍晚时分,戍楼矗立,夕阳西下,野外乌鸦觅食的景象,增添了旅途的孤寂与凄凉。“徒御步不前,行李何萧瑟”表达了诗人行进艰难,行李简陋,流露出旅途的困顿。
最后两句“欲问淮南津,就饭水边驿”写诗人急于寻找渡口,于驿站歇脚,希望能得到些慰藉。“敢效祈父言,胡转予于恤”借用典故,祈父是古代掌管运输的官员,诗人自比祈父,表达出希望有人能体恤自己旅途的艰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北游渡江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以及对旅途关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