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晚津亭鸣鼓,雁惊南浦。
霜螯在手酒盈樽,休更问沙场苦。青史几番今古。
绘成愁谱。两条桦烛四条弦,恁消得廉纤雨。
日晚津亭鸣鼓,雁惊南浦。
霜螯在手酒盈樽,休更问沙场苦。青史几番今古。
绘成愁谱。两条桦烛四条弦,恁消得廉纤雨。
这首《一落索·重九后雨》是清代词人史惟圆的作品,描绘了秋雨绵绵中重阳节后的情景,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对过往的追忆。
“日晚津亭鸣鼓,雁惊南浦。”开篇以日暮时分,津亭鼓声,雁群惊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日暮时分,本就给人以时间流逝之感,而鼓声则增添了几分肃穆与庄重,仿佛在提醒人们时光不再。雁群南飞,既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暗含着离别与迁徙之意,触动人心。
“霜螯在手酒盈樽,休更问沙场苦。”接着,词人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温暖的场景中——手中握着霜螯(即蟹),杯中满溢着美酒。这不仅是对重阳佳节传统习俗的描绘,也是词人试图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一丝慰藉的表现。然而,他随即发出“休更问沙场苦”的感慨,意在提醒自己和读者,不要再去追问那些战场上的苦难与牺牲,生活中的美好与安宁已经足够珍贵。
“青史几番今古,绘成愁谱。”青史,指的是历史的记载,这里用来形容历史的变迁与沧桑。词人感叹于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今与古交替更迭,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曲哀愁的乐章,让人难以忘怀。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过往岁月中悲欢离合的感慨。
“两条桦烛四条弦,恁消得廉纤雨。”最后两句,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两条桦烛(蜡烛)和四条弦(可能是乐器上的弦),来表达对雨夜的描绘。桦烛的光亮与雨滴的细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显忧郁的画面。这两句不仅描绘了雨夜的景色,也隐喻了词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对生活的深深忧虑与感慨。
整体而言,《一落索·重九后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对自然、历史与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复杂情感世界中的自我反思。
诘旦行春上苑中,凭高却下大明宫。
千年执象寰瀛泰,七日为人庆赏隆。
铁凤曾鶱摇瑞雪,铜乌细转入祥风。
此时朝野欢无算,此岁云天乐未穷。
汤沐三千赋,楼台十二重。
银炉称贵幸,玉辇盛过逢。
嫔则留中馈,娥辉没下舂。
平阳百岁后,歌舞为谁容。
宾卫俨相依,横门启曙扉。
灵阴蟾兔缺,仙影凤凰飞。
一水秋难渡,三泉夜不归。
况临青女节,瑶草更前哀。
家住千门侧,亭临二水傍。
贵游开北地,宸眷幸西乡。
曳履迎中谷,鸣丝出后堂。
浦疑观万象,峰似驻三光。
草向琼筵乐,花承绣扆香。
圣情思旧重,留饮赋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