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大丛林卓小庵,岂知捷径在终南。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辞大丛林卓小庵,岂知捷径在终南。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借古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
"辞大丛林卓小庵" 可以理解为放弃喧嚣的世界,隐居于一处清净之地。"岂知捷径在终南" 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寻找人生真谛的渴望,终南山在古代常被视作道教修行的地方,捷径暗示着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然。"狂歌" 可能是指一种超脱世俗的狂放之举,"花十八" 和 "芧四三" 则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境界或标准,但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这两句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因直言而被宫刑,对后世影响深远;另一个则是东晋时期的逸少,可能指的是逸人、隐士,他们或许因为社会环境而选择了退隐。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处境和责任的思考。
最后两句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则是在询问或寻找那些生而知之的人物,或是对某些智者的追寻。这里的“尼父”、“苌弘”和“聃”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特定人物,但也可能是诗人虚构的角色,代表着知识、智慧或者道德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的境遇、对修行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通过古人的故事和个人情感,诗人在探讨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和道德清白。
计江南、许多风景,繁华只在晴昼。
些儿淡沲冲融意,到处粘花著柳。疏雨后。
更艳艳绵绵,泼眼浓如酒。飞浮宇宙。
但借日浮香,随烟著物,巧笔画难就。
惆怅处,曾记苏堤携手。十年惊觉回首。
苍埃霁景成阴晦,湖水湖烟依旧。凝望久。
问燕燕莺莺,识此年华否。长门别有。
脉脉断肠人,柔情荡漾,长是为伊瘦。
才过新正,能几日、海棠开了。
将谓是、睡犹未足,嫣然何笑。
一片殷红新锦样,天机知费春多少。
更芳期、不待燕黄昏,莺清晓。花旧说,南昌好。
花宜占,东风早。想香霏地近,融和偏巧。
佳句流传千古在,石湖不见坡翁老。
倩何人、寄驿报家山,教知道。
万里归朝去。倚江亭、绿波碧色,一川晴絮。
赢得威名留草木,玉垒雪山高处。
未应减、平淮裴度。
见说金瓯书字久,待公来、便作商岩雨。
休忘却,蜀都赋。旌旗回首春城暮。
听樯头、飞燕似把,人情低诉。
两两三三鸥鹭里,拍拍船儿一羽。
算惟有、清芬载取。
百万人家儿样恋,恨柳风、不为留连住。
离梦绕,沙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