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题目为《送李滁州》。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别离诗,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彼此精神追求的共同理解。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这两句表明诗人和李滁州都在各自的修行道路上努力,互相鼓励,对彼此的精神追求表示理解和支持。这里的“觉路”指的是佛教中的觉悟之路,“禅门”则是禅宗的修炼之道。
“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这两句强调了在尚未彻底领悟真理之前,要努力去除内心的障碍;而对于已经认识到世间一切如幻泡影的人,则不应再去执着于这些虚无缥缈之物。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和李滁州分离时的情景。白居易因病卧床于嵩山之下,而李滁州则带着简陋的行囊(“皂盖”)踏上前往楚地的旅程,沿途春色中越过长江。
最后两句,“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表达了诗人对李滁州即将远去的不舍之情。尽管未来三年内他们可能会相隔千里,但诗人认为他们的心灵仍然能够在共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相遇。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友谊和精神追求的珍视。
漕河胶舟水流咽,水关著键行者歇。
大江伏槎卧长剑,万顷湿银寒不结。
蓬莱诸仙亦避寒,海门冥冥冻欲坼。
朔风吹晚雁叫空,蓬巷松杉崖石裂。
道人丈室最高处,地炉蒲团稳坐热。
我来乘閒不问道,方床相对无言说。
老来多病盍归休,祇为江山得少留。
万顷澄波环胜境,千峰倒影漾中流。
十年两作西湖长,一日同为北牖游。
预约他时官事了,与君重醉百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