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戏团沙欲象真,谁将愿力历三尘。
八年来往箫峰客,两度来瞻百尺身。
儿戏团沙欲象真,谁将愿力历三尘。
八年来往箫峰客,两度来瞻百尺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两次参观南明石像的经历,表达了对石像艺术的赞叹与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首句“儿戏团沙欲象真”,以孩童堆沙为喻,生动地展现了石像塑造的细腻与逼真,仿佛连孩童的游戏都能达到如此真实的境界。接着,“谁将愿力历三尘”一句,巧妙地将石像的制作过程与佛教中的“三尘”(色、声、香)联系起来,暗示着艺术家或工匠在创作时所蕴含的深厚愿望与精神力量。
“八年来往箫峰客,两度来瞻百尺身”两句,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石像的长久关注与敬仰之情。从“八年来往箫峰客”到“两度来瞻百尺身”,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石像的多次造访,也暗含了对石像艺术持久魅力的赞美。最后,“和前韵并书于佛阁”一句,点明了诗人不仅创作了这首诗,还将其书写在佛阁之中,既是对石像艺术的致敬,也是对佛教文化的虔诚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南明石像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由衷赞赏,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佛教文化的独特感悟和尊重。
伏龙冈下旧招提,犹记儿时到竹西。
白日几何人易老,青山咫尺路都迷。
高林霜木云边见,小阁冰花雪后题。
最爱多才贤父子,薜萝深处与扶藜。
江南处处多修竹,凉雨潇潇响寒玉。
孤根送出龙欲驰,怒箨才舒虎犹伏。
霁景时开忽往来,清阴迥绕天垂绿。
我昔金銮夜直时,月下风前适见之。
天然妙影落窗畔,展转江南劳梦思。
归来竹林时宴眠,断渠流水分清妍。
深丛嫩筱山鸡语,唤醒骑龙朝日边。
故人示我新图好,华林金谷空烟草。
此君贞节万世同,纵有冰霜自能保。
越州孝子事行役,綵侍潘舆映朝日。
岁时力作禾黍登,昕夕承颜起居吉。
薰风种得萱草花,北堂宴坐觞流霞。
人间五鼎未足羡,世上浮名徒自誇。
雍雍琴瑟既在御,嘒嘒埙篪亦相递。
四时乐事满庭闱,一点閒愁无梦寐。
人言萱草解忘忧,不知和气能相求。
若将陟岵兴哀叹,得见宜男应更愁。
信知草木有同味,薰莸自古难同器。
屈生蕙茝落沅湘,谢氏芝兰长庭砌。
越州孝子独苦心,二亲存殁思慕深。
生祥下瑞无休日,孙子绳绳嗣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