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无缘在后堂,肉羞不辨出东房。
金徽弹罢惟清坐,共挹熏炉一穗香。
丝竹无缘在后堂,肉羞不辨出东房。
金徽弹罢惟清坐,共挹熏炉一穗香。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炎所作,名为《和何元清韵九绝(其二)》。诗中通过对静寂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独处时的心境与情感。
“丝竹无缘在后堂”,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隔绝尘世的宁静氛围。“丝竹”指的是琴瑟等弦乐器和笙、管等吹奏乐器,这里表示音乐之声已经远离,诗人与外界的联系已断。"无缘在后堂"则强调了这种隔绝感,后堂往往是住宅中较为幽深的地方,寓意着远离尘嚣。
“肉羞不辨出东房”,"肉羞"指的是厨房中的食物,"不辨"则意味着诗人对这些世俗的享受已经失去了兴趣和味觉。"出东房"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区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金徽弹罢惟清坐”,"金徽"常指古琴,"弹罢"则表示演奏结束。"惟清坐"表明音乐停止后,诗人选择了静坐,这种行为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世俗。
“共挹熏炉一穗香”,"共挹"意味着共同享受,"熏炉"是用于熏香的器具。"一穗香"则描绘了一缕清幽的香气,这里既可以理解为物理上的熏香,也可以看作诗人内心世界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空间和感官体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宁静与超然物外的心境。同时,这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清净生活、简约美学以及内心修养的重视。
陈祖奋南朝,长兴此丰沛。
清溪派绵邈,圣井源汪濊。
云气铸黄屋,树阴团翠盖。
公卿汉匪惭,侧陋虞亦太。
九五既登庸,子弟阙归会。
革命行虎变,陟遐返龙蜕。
历世莽荆榛,邻寺森松桧。
徒聆故老谭,遂发王孙嘅。
微生信迍贱,远系讵茫昧。
缅从韶石至,一取椒浆酹。
江上匡庐峰,苍翠矗空起。
岿然宇宙外,五岳皆平峙。
吾师久驻锡,尽挹江山美。
道与峦岫高,长江失涯涘。
宗风久颓落,赖师为振起。
宁续青原灯,挺出曹溪指。
不向如来行,自深微妙理。
师随野鹤踪,一到冬春徙。
我本沉冥人,感师示遐轨。
团圞一室中,悟言笑相视。
谕以惜馀年,提以超生死。
惘惘恣游行,遂得皈依旨。
钟鸣漏欲尽,艰难相徙倚。
自幸有良缘,威光莫予鄙。
近乃营口腹,担囊匿溪沚。
引领重徘徊,云间堕双鲤。
长跪读尺书,恍惚在瞻跂。
行披庾岭云,随风迎道履。
雷峰月正秋,共作大欢喜。
琉璃一碗灯,杨枝一滴水。
大地遍光明,并照愚蒙子。
《天然本师归自匡山先札赋此寄讯》【明·谢长文】江上匡庐峰,苍翠矗空起。岿然宇宙外,五岳皆平峙。吾师久驻锡,尽挹江山美。道与峦岫高,长江失涯涘。宗风久颓落,赖师为振起。宁续青原灯,挺出曹溪指。不向如来行,自深微妙理。师随野鹤踪,一到冬春徙。我本沉冥人,感师示遐轨。团圞一室中,悟言笑相视。谕以惜馀年,提以超生死。惘惘恣游行,遂得皈依旨。钟鸣漏欲尽,艰难相徙倚。自幸有良缘,威光莫予鄙。近乃营口腹,担囊匿溪沚。引领重徘徊,云间堕双鲤。长跪读尺书,恍惚在瞻跂。行披庾岭云,随风迎道履。雷峰月正秋,共作大欢喜。琉璃一碗灯,杨枝一滴水。大地遍光明,并照愚蒙子。
https://shici.929r.com/shici/Laund.html
与楼相下上,并立而矜秋。
岐陌如环拱,岩烟则远投。
自非飞鸟翼,孰与云光酬。
云光飘暮色,独对乃悠悠。
市嚣虽不染,缅绪已难收。
何意登眺处,各有古今愁。
临风望不极,明月倚东浮。
清景来人世,初晖自我楼。
既照火魂久,方开物象幽。
百际俱以寂,前思讵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