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初尝到竹蛏,江瑶应与共功名。
豆芽琐琐徒纤薄,菉笋开厨试蚌羹。
风味初尝到竹蛏,江瑶应与共功名。
豆芽琐琐徒纤薄,菉笋开厨试蚌羹。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竹枝词中的一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地方特色与生活情趣。首句“风味初尝到竹蛏”,以“初尝”二字,巧妙地表达了对新奇美食的探索与期待,竹蛏作为地方特色食材,为诗中的味觉体验增添了独特的风味。接着,“江瑶应与共功名”,将江瑶(一种海产)与竹蛏并提,不仅丰富了食物的种类,也暗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仿佛这些美味的食物能带来事业上的成功与荣耀。
后两句“豆芽琐琐徒纤薄,菉笋开厨试蚌羹”,则进一步对比了不同食材的特点。豆芽被形容为“琐琐”,虽纤细但并不突出,而菉笋(即竹笋的一种)则在厨房中尝试制作蚌羹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体现了对食材多样性的欣赏,也暗示了在平凡中寻找不凡,通过烹饪艺术来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台湾地方的饮食文化与生活美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
人说南州路,山猿树树悬。
举家闻若骇,为寄小如拳。
预哂愁胡面,初调见马鞭。
许求聪慧者,童稚捧应癫。
铜壶滴滴禁漏起,三十六宫争捲帘。
斜阳古岸归鸦晚,红蓼低沙宿雁愁。
霜彫曲径寒芜白,雁下遥村落照黄。
恩威欲寄黄丞相,仁信先闻郭细侯。
兵气此时来世上,文星今日到人间。
降因天下思姚宋,出为儒门继孔颜。
丹灶河车休矻矻,蚌胎龟息且绵绵。
驭景必能趋日域,骑箕终拟蹑星躔。
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