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缥缈蜃楼中,吐纳风涛有汉宫。
一代波臣持日月,十年海外尽英雄。
书王虚拟春秋事,窃帝难成割据功。
五百岂关无死士,将军不欲令名终。
神华缥缈蜃楼中,吐纳风涛有汉宫。
一代波臣持日月,十年海外尽英雄。
书王虚拟春秋事,窃帝难成割据功。
五百岂关无死士,将军不欲令名终。
这首诗《感事(其三)》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丰富的想象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洞察。
首联“神华缥缈蜃楼中,吐纳风涛有汉宫。”以“蜃楼”为喻,象征历史中的虚幻与变幻莫测,同时“吐纳风涛”则暗示了历史的动荡与变迁,犹如汉宫般辉煌却也充满风雨。这一联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历史情境融合,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颔联“一代波臣持日月,十年海外尽英雄。”进一步深化了历史的宏大主题。这里“波臣”指的是海上的臣子,他们手持日月,象征着掌握着历史的光明与黑暗,而“十年海外尽英雄”则强调了在广阔的海洋上,英雄辈出,他们的事迹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颈联“书王虚拟春秋事,窃帝难成割据功。”转而探讨了历史记载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历史书籍中所记载的春秋往事可能并非全然真实,而那些企图窃取帝王之位的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建立自己的势力,但最终难以实现长久的割据统治。这一联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尾联“五百岂关无死士,将军不欲令名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的赞美。即使在没有死士相助的情况下,将军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声终结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这体现了对忠勇精神的颂扬和对个人荣誉的重视。
整体而言,《感事(其三)》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英雄主义、历史真实性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忠诚与牺牲的崇高敬意。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涉水复涉水,登山复登山。
行行不计程,日日山水间。
及兹五丁峡,蜀道方险艰。
水多洪涛恶,山有乱石顽。
梁摧乃能渡,梯绝无由攀。
我马毛已焦,我仆力已孱。
岂因筋骨劳,而使涕泪潸。
幽林好鸟鸣,听之心自闲。
西南六诏地,此去何时还。
斯须敢忘君,咫尺不违颜。
愿承风八翼,直上天九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