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雪炎天尽帝臣,都城金粟亦因陈。
不闻一矢能遗敌,敢谓中朝尚有人。
野树春残巢幕燕,鲜原日暮泣幽燐。
独凭沟壑酬君父,曾否当年悟徙薪。
朔雪炎天尽帝臣,都城金粟亦因陈。
不闻一矢能遗敌,敢谓中朝尚有人。
野树春残巢幕燕,鲜原日暮泣幽燐。
独凭沟壑酬君父,曾否当年悟徙薪。
这首诗《闻变(其二)》是明代诗人陈邦彦在听到变故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君父的忠诚。
首联“朔雪炎天尽帝臣,都城金粟亦因陈”,以“朔雪”与“炎天”对比,象征着国家经历了极端的冷暖变化,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同时,“金粟”比喻国库的富足,而“亦因陈”则表达了国库空虚的现状,反映出国家财政的严重危机。
颔联“不闻一矢能遗敌,敢谓中朝尚有人”,表达了对朝廷内部士气和能力的质疑。诗人认为,即使有一箭之力,也不能遗敌;更不敢说中朝还有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才。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悲观看法。
颈联“野树春残巢幕燕,鲜原日暮泣幽燐”,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春天即将过去,燕子在巢中哀鸣,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夕阳下,幽燐哭泣,暗喻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
尾联“独凭沟壑酬君父,曾否当年悟徙薪”,表达了诗人对君父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愿意像古人那样,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为国家和君王尽忠,但又反思自己是否能像古人那样,早年就认识到国家的隐患,避免灾难的发生。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重,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忠诚的坚守。
西风画角,荒城吹上满天霜气。
远水斜阳,红到乱山无际。
楼台一味销魂色,翠袖有人寒倚。
料珠帘半卷,断愁如我,百端难理。
向关河走马,飘零长剑,旧梦凄凉空记。
便作黄花瘦也,问谁提起。
年来多少无名泪,何处生绡缄寄。
但青衫幅幅,啼痕印满,湖波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