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欢裁衣裳。日月如流水。白露凝庭霜。折杨柳。
夜闻捣衣声。窈窕谁家妇。
迎欢裁衣裳。日月如流水。白露凝庭霜。折杨柳。
夜闻捣衣声。窈窕谁家妇。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女子在月节之际准备衣物的场景,以及夜晚听到捣衣声时的思绪。通过“迎欢裁衣裳”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女子在节日到来前的忙碌与喜悦,她精心裁剪衣物,期待着与亲朋好友共度佳节。接着,“日月如流水”一句,以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时光飞逝、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白露凝庭霜”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的景象,白露凝聚成霜,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细腻情感和对时光易逝的深深感触。
“折杨柳”是中国古代传统习俗中的一种象征,杨柳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在这一句中,折柳的动作蕴含了女子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以及对即将到来节日的期待。
“夜闻捣衣声”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深沉的意境。捣衣声是古代妇女在秋夜为远行丈夫准备衣物时发出的声音,它不仅仅是劳动的声响,更是情感的寄托。在寂静的夜晚,这声音显得格外悠长,仿佛在诉说着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窈窕谁家妇”以问句的形式结束,既是对那位深夜捣衣的女子身份的疑问,也是对她的赞美和同情。这句话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不禁思考这位女子背后的故事,以及她在节日前夕的内心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女性在特定节日背景下的情感状态和社会生活的一角,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
陆生学道欠力量,胸次未能和盎盎。
百年自笑足悲欢,万事聊须付酣畅。
有时堆阜起峥嵘,大呼索酒浇使平。
世间岂无道师与禅老,不如闭门参曲生。
朋旧年来散如水,惟有铛杓同生死。
一日不见令人愁,昼夜共处终无尤。
世言有毒在曲糵,腐胁穿肠凝血脉。
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太霄帝君神霄府,一日玺书行海宇。
筑宫奔走谁敢后,万牛挽材山作础。
步虚夜半落云间,玉磬漻漻鸾鹤舞。
帝师丞相领使君,侍晨校籍纷如雨。
洛阳临淮小睥睨,御史立奏投裔土。
从来桑门喜嘲竞,举国冠巾噤无语。
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
霓旌仙仗空遗堵,甃缺台倾知几春。
牧儿驱牛齧庭草,谁记剑佩来朝真。
斜阳却上笋舆去,沟水泠泠愁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