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愁病总难除,况复残年忆故庐。
到处风尘还极目,由来泉石可安居。
三巴未布平戎檄,四海空闻献瑞书。
坐对寒灯不成寐,呼童数问夜何如。
天涯愁病总难除,况复残年忆故庐。
到处风尘还极目,由来泉石可安居。
三巴未布平戎檄,四海空闻献瑞书。
坐对寒灯不成寐,呼童数问夜何如。
这首明代诗人张时彻的《除夕次高屋山》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孤寂与忧虑之情。首句“天涯愁病总难除”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身处远方,疾病缠身,愁绪难以排解的状态。接着,“况复残年忆故庐”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年事已高,更加思念故乡,增添了思乡之情的沉重。
“到处风尘还极目”描绘出四处战乱,尘土飞扬的景象,诗人即使放眼望去,也只见动荡不安,无法找到安宁之所。“由来泉石可安居”则暗示了诗人向往平静的田园生活,但现实却无法满足这种理想。
“三巴未布平戎檄”暗指战事未息,诗人期待的平定天下之策尚未实施,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忧虑。“四海空闻献瑞书”则表达了诗人虽有献策之心,但现实中却无处施展,只能空自听到他人进献吉祥文书的消息。
尾联“坐对寒灯不成寐,呼童数问夜何如”以生动的画面收束,诗人独自面对冷清的灯火,难以入眠,只能频频询问仆童夜色如何,显示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含蓄,展现了诗人身处乱世,内心充满忧虑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尝闻黟县似桃源,况是优游冠玳筵。
遗爱非遥应卧理,祖风犹在好寻仙。
朝衣旧识薰香史,禄米初营种秫田。
大抵宦游须自适,莫辞离别二三年。
乡国悲有事,风光属后生。
名从天上得,身上故都行。
草色初裁绶,鹏飞不算程。
自怜枯与思,相送剩含情。
清晨待漏独徘徊,霄汉悬心不易裁。
阁老深严归翰苑,夕郎威望拜霜台。
青绫对覆蓬壶晚,赤棒前驱道路开。
犹有西垣厅记在,莫忘同草紫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