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席止三千众,钱氏庵头六尺床。
今日道人无旧梦,闭门打睡不开堂。
报恩席止三千众,钱氏庵头六尺床。
今日道人无旧梦,闭门打睡不开堂。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道人的场景,充满了禅意与宁静。首句“报恩席止三千众”,以“三千众”形容报恩法会的盛大,暗示道人在此期间为众多信众带来了恩泽与教诲。接着,“钱氏庵头六尺床”一句,通过具体的物象——六尺长的禅床,将读者带入到道人日常修行的庵中,营造出一种简朴而庄严的氛围。
“今日道人无旧梦”,这一句转折,似乎在说道人已不再有往日的梦境,可能暗含着道人已经超脱世俗,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清明。最后,“闭门打睡不开堂”则以生动的细节,展现了道人选择闭门静修,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其对修行的专注与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道人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道人离去的不舍与祝福。诗中蕴含的禅理与哲思,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出亦悲,入亦悲。
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
父一而已,母有前后。生我者父,夫父即母。
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
一灯荧荧,父病在床。
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
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
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
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
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
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
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
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
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
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
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
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
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
《寻墓篇为程仲南作》【清·黄景仁】出亦悲,入亦悲。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父一而已,母有前后。生我者父,夫父即母。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一灯荧荧,父病在床。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
https://shici.929r.com/shici/j254ZYym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