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妆楼国色灰,琵琶留恨不胜哀。
乍闻塞马嘶胡月,疑是中朝遣使来。
一下妆楼国色灰,琵琶留恨不胜哀。
乍闻塞马嘶胡月,疑是中朝遣使来。
这首《明妃曲》由明代诗人薛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与复杂情感。
首句“一下妆楼国色灰”,以“国色”形容昭君的美貌,而“灰”字则暗示了她命运的转折与凄凉。这里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昭君的绝世容颜与最终的命运落差鲜明地呈现出来,引发读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接着,“琵琶留恨不胜哀”一句,进一步深化了昭君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常与离愁别绪相联系。此处以琵琶声象征昭君的哀怨与遗憾,表达了她被远嫁异域的悲惨命运,以及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
“乍闻塞马嘶胡月”描绘了一幅边塞之夜的景象,马蹄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昭君的声音穿越时空,回响在荒凉的边疆。这不仅展现了边塞环境的孤寂与辽阔,也暗示了昭君被远嫁到异族后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一句“疑是中朝遣使来”,则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反思与同情。这句话表面上是在猜测是否有人从中原派遣使者前来探望昭君,实际上暗含了对昭君被遗忘、被忽视的悲哀,以及对当时政治决策者未能妥善处理昭君命运的批评。
整体而言,《明妃曲》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同情,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
牛吒吒,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蔟蔟,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斸。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雠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