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复从军,登高远临眺。
山寒馁虎出,天黑腥魂叫。
爨凭狼矢烟,风吹鬼火照。
大宛贡名马,乌孙奉新诏。
望望绝王庭,但倚燕然啸。
从军复从军,登高远临眺。
山寒馁虎出,天黑腥魂叫。
爨凭狼矢烟,风吹鬼火照。
大宛贡名马,乌孙奉新诏。
望望绝王庭,但倚燕然啸。
这首诗描绘了从军生活中的艰苦与孤独,以及对远方家乡的思念。首句“从军复从军”,点明了主人公多次从军的经历,暗示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不易。接着“登高远临眺”则展现了他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情景,既表现了从军者的视野开阔,也暗含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由的向往。
“山寒馁虎出,天黑腥魂叫”两句,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山寒使得饥饿的老虎走出山林,天黑时分,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仿佛是灵魂在哀嚎。这样的景象不仅渲染了战场的残酷,也反映了从军者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爨凭狼矢烟,风吹鬼火照”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炊烟中夹杂着狼的箭矢,夜风中飘荡着鬼火的光芒,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恐怖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从军者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生活状态。
最后,“大宛贡名马,乌孙奉新诏”两句,转而描述了边疆的异域风情和国家的征召。大宛进贡名马,乌孙响应新诏,体现了边疆与中央的紧密联系,以及国家对于边防的重视。然而,这样的描述并未冲淡前面所营造的悲壮氛围,反而更加强化了从军者远离家乡、为国效力的使命感。
“望望绝王庭,但倚燕然啸”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面对遥远的王庭,从军者只能仰望,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依靠燕然山的回声,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国家忠诚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从军生活的艰辛与挑战,以及从军者内心深处的坚韧与希望。
彤云翘首是承明,迢递长安事远征。
客里数梅疏放腊,禁中千柳待舒晴。
商宗梦帝欣逢说,汉室安刘定相平。
入座正呼何次道,登瀛新挟董双成。
鸡林鬻去香山句,凤藻赓来柏殿声。
万姓只今看捧日,中朝端此赖调羹。
已知开阁平津盛,徒愧通家北海名。
遂以过庭劳缓颊,翻从祖帐恋交情。
银鱼捧别馀烟墅,铜狄摩空想玉京。
一曲骊歌天万里,蓬莱高隔五仙城。
汉庭前席尚相求,燕市狂歌半倦游。
马上新传陆生语,龙门惭附李膺舟。
香尘绮月三千里,弱柳娇莺十二楼。
回首自怜消渴甚,羡君酬唱动皇州。
可怜少殊色,我辈如佳人。
伤春苦相念,慰藉惟保身。
自从过子门,相留坐明月。
得句如折花,簪花为梳发。
犹恐外人看,不似初离别。
离别几何时,春风吹柳枝。
新月照客床,不作苏台期。
前日有客来,言子涉江水。
敢望不敢信,吹箫待吴市。
昨夜有客还,送子酒一石。
寄酒不寄书,结言在畴昔。
碧水自悠悠,照花花不流。
还来与子期,作赋同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