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纹绫,红锦缎。裁向灯前,响杂黄金钏。
应恐鸳鸯分背面。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
晃还移,人未倦。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
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
紫纹绫,红锦缎。裁向灯前,响杂黄金钏。
应恐鸳鸯分背面。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
晃还移,人未倦。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
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
这首《苏幕遮·灯下听剪刀声》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画面。诗中通过“紫纹绫”、“红锦缎”等华美的布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在“灯前”这一特定场景下,诗人细腻地捕捉到了“响杂黄金钏”的声音,仿佛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真实。
“应恐鸳鸯分背面”,一句巧妙地运用了“鸳鸯”这一意象,象征着爱情中的亲密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某种分离或不完整的可能,引人深思。接下来,“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则进一步展现了人物在情感上的细腻与挣扎,通过“钿尺”这一工具的频繁移动和反复斟酌,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犹豫与思考过程。
“晃还移,人未倦”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专注,即使是在“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的忙碌中,也未能让主人公感到疲倦,反而更加投入。最后,“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情感的不舍,又有寻求解脱的愿望,最终似乎寄希望于他人(“萧娘”)的帮助,但又难以彻底割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生活以及自我情感处理的深刻思考。董以宁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幕转化为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艺术作品,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乍登太行,莫涉沧海水。
天吴九首马一角,白浪崩山飓风起。
精卫万古长衔冤,无人为汝笺天门。
孝子亦何辜,死挂扶幸垠。
愿衔西山石,朝飞暮飞折两翼。
西山石尽海不极,月黑珠宫閟魂魄。
魂魄不归思可已,乍登太行,莫涉沧海水。
丈夫死殉国,于道讵非宜。
烈烈卞侍中,忍顾王室危。
枭獍敢为逆,我师焉可支。
跃马婴其锋,以肉充虎饥。
苦战既不旋,有子亦从之。
精忠贯日月,未惭马革尸。
至今石头下,尚使行人悲。
郁郁冶城山,秋风吹古祠。
送客远相过,慷慨伤我怀。
当时诸老臣,清谈竟何为。
酌酒酹英魂,忠孝以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