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满穷巷,行迹断樵车。
山僧策杖来,破我苔痕沙。
草堂四无人,相接忘吃茶。
语默深有会,因机思无涯。
欲言试举似,决霤鸣檐牙。
一笑知重九,对此篱下花。
道人久不簪,乌帽任欹斜。
倘容次白社,判谢黄公家。
风雨满穷巷,行迹断樵车。
山僧策杖来,破我苔痕沙。
草堂四无人,相接忘吃茶。
语默深有会,因机思无涯。
欲言试举似,决霤鸣檐牙。
一笑知重九,对此篱下花。
道人久不簪,乌帽任欹斜。
倘容次白社,判谢黄公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千峰和尚在草堂相聚的情景。诗中充满了自然的宁静与禅意的深邃。
首联“风雨满穷巷,行迹断樵车”描绘了草堂周围的环境,风雨弥漫在狭窄的巷子里,连过往的樵夫都难以留下足迹,营造出一种荒凉而静谧的氛围。
颔联“山僧策杖来,破我苔痕沙”则写出了山僧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山僧拄着拐杖走进,他的到来如同一阵清风,拂去了诗人内心的尘埃,让诗人感到心灵的触动。
颈联“草堂四无人,相接忘吃茶”进一步展现了草堂的空旷与静寂,诗人与山僧相谈甚欢,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日常的琐事,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们无关。
尾联“语默深有会,因机思无涯”表达了诗人与山僧之间的深刻交流与理解,他们的对话不仅触及了心灵深处,更激发了无穷的思考。
接下来,“欲言试举似,决霤鸣檐牙”是诗人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却只能通过自然界的声响来寄托,如檐下的滴水声,似乎在回应着诗人的思绪。
最后,“一笑知重九,对此篱下花”点明了相聚的时间是重阳节,诗人与山僧一同欣赏着篱下的菊花,共享这份秋日的喜悦与宁静。
“道人久不簪,乌帽任欹斜”描述了山僧的装束,他久已不戴发簪,仅以乌帽随意倾斜,体现了其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倘容次白社,判谢黄公家”则是诗人对未来的设想,希望有机会加入类似于白居易的诗社,远离世俗的纷扰,过上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明末清初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向往自然生活的理想境界。
高台无地曲池平,漂泊勾吴宿古城。
一岸湿云沈夜色,四山凉叶下秋声。
西风一夕送残蝉,老景情怀更惘然。
芦荻病中秋瑟瑟,家山梦里路绵绵。
空城点滴寒莎雨,故国凄迷断础烟。
待得鹤归华表上,可堪人世又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