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慕古人,立志固难满。
自觉分寸长,用之终已短。
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
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
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
治蜀想武侯,匡周叹微管。
愿一整颓风,俗人谓迂缓。
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
一岁倏遒尽,我行复何如。
何为穷巷中,悄然日閒居。
未敢听轮扁,且读堂上书。
糟粕虽已陈,致治良有馀。
典谟化刀笔,衣冠等猿狙。
孰令六代后,一变贞观初。
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
我亦返山中,耦耕伴长沮。
平生慕古人,立志固难满。
自觉分寸长,用之终已短。
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
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
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
治蜀想武侯,匡周叹微管。
愿一整颓风,俗人谓迂缓。
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
一岁倏遒尽,我行复何如。
何为穷巷中,悄然日閒居。
未敢听轮扁,且读堂上书。
糟粕虽已陈,致治良有馀。
典谟化刀笔,衣冠等猿狙。
孰令六代后,一变贞观初。
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
我亦返山中,耦耕伴长沮。
此诗《岁草》是清末思想家顾炎武所作,其内容深沉,情感丰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句“平生慕古人,立志固难满”,诗人自述一生仰慕古代贤哲,立志追求高远,但始终难以完全实现心中的理想。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接着,“自觉分寸长,用之终已短”一句,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虽有所增长,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显得有限,表达了对自我能力的反思和对现实局限性的认识。
“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描绘了诗人身边好友逐渐离散,自己孤独一人的情景,流露出深深的寂寞与哀伤。
“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描述了诗人历经三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仅能勉强维持温饱,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表达了诗人年轻时默默无闻,到了晚年更加被世人忽视,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治蜀想武侯,匡周叹微管”通过对比诸葛亮和管仲,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臣治理国家的向往,以及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忧虑。
“愿一整颓风,俗人谓迂缓”表达了诗人希望改变社会风气的愿望,尽管被世俗之人视为迂腐缓慢,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研读古籍,面对深雪独处空馆的情景,表现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一岁倏遒尽,我行复何如”感叹时光飞逝,一年即将过去,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何为穷巷中,悄然日閒居”表达了诗人身处简陋的环境,每日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未敢听轮扁,且读堂上书”表明诗人虽然不赞同某些传统观念,但仍坚持阅读学习,保持开放的心态。
“糟粕虽已陈,致治良有馀”指出即使过去的观念有些过时,但其中仍蕴含着治理国家的智慧。
“典谟化刀笔,衣冠等猿狙”批评了将经典知识简化为文字技巧,以及将礼仪制度等同于动物行为的现象,强调了精神内涵的重要性。
“孰令六代后,一变贞观初”表达了对唐朝贞观之治的怀念,以及对后世社会变迁的感慨。
“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描绘了一个普遍从事农业生产的和谐社会景象,弦歌之声在乡村间回荡,象征着文化的普及和人民的幸福。
“我亦返山中,耦耕伴长沮”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与朋友一同耕作,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