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宫殿玉为筵,记写君恩施佛年。
綵缋至今留梵月,土阶谁复戴尧天。
王孙日远悲春草,神女云来泣夜泉。
四海为家犹是幻,等閒兴废岂须怜。
金银宫殿玉为筵,记写君恩施佛年。
綵缋至今留梵月,土阶谁复戴尧天。
王孙日远悲春草,神女云来泣夜泉。
四海为家犹是幻,等閒兴废岂须怜。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思考。首句“金银宫殿玉为筵”,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昔日皇宫的奢华景象,宫殿如同用金银打造,宴席则用美玉铺设,极尽奢华之能事。接着“记写君恩施佛年”一句,转而描述了帝王对佛教的恩赐,暗示了皇权与宗教信仰的紧密联系。
“綵缋至今留梵月,土阶谁复戴尧天。”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彩绘虽留存于寺庙中,但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土阶上不再有人如尧帝般尊崇的帝王。这里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盛世不再的感慨。
“王孙日远悲春草,神女云来泣夜泉。”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王孙指贵族子弟,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事物渐行渐远;神女云来泣夜泉,则是借神话故事中的神女,表达对逝去岁月的哀悼和对自然美景的眷恋。
最后,“四海为家犹是幻,等閒兴废岂须怜。”这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无论四海之内如何繁华,最终都只是虚幻的存在;对于兴衰更替,无需过多怜悯或惋惜,因为这些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整首诗在赞美历史辉煌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深沉思考。
清和馀气丽正阳,朱门阖左临明堂。
璿玑斡运不失常,孰称惟是驻年光。
在御琴瑟仍清徵,不齐之齐大备理。
回环七十二候推,蔀章晦朔从头起。
白首老翁笑婆娑,今岁幸得一月多。
达庄齐物汝知么,赋芧者即羲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