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时直指似兰亭,枣木梅花总不真。
哮本不逃萧翼眼,诸方亦有姓萧人。
近时直指似兰亭,枣木梅花总不真。
哮本不逃萧翼眼,诸方亦有姓萧人。
这首诗《示僧》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通过对比与类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的感慨。
首句“近时直指似兰亭”,以“兰亭”这一古代书法名迹为喻,暗示近期某些事物或言论,虽然表面上显得正直而高雅,但实质上却与真正的经典或真理相去甚远,如同模仿兰亭的书法作品,虽形似而神不似。
次句“枣木梅花总不真”,进一步强调了前一句的观点,指出那些看似珍贵的事物,如用枣木雕刻的梅花,尽管外表华丽,但终究是假的,缺乏内在的真实和价值。
第三句“哮本不逃萧翼眼”,借用唐代著名书法家萧翼的故事,比喻即使是最精妙的伪造品,也难以逃脱有识之士的眼睛。这里的“哮本”可能是指某种伪造的书法作品,而“萧翼眼”则象征着辨别真伪的能力。这句话强调了真伪之间的界限,即便是精心设计的赝品,也无法完全欺骗有经验的观察者。
最后一句“诸方亦有姓萧人”,以“诸方”泛指各地,表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像萧翼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有能力识别真假,维护真理。这句话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表达了对具备辨别能力者的肯定和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类比,深刻地探讨了真伪、表里、识见等哲学性问题,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
武皇听歌长太息,倾城不难难绝色。
连娟脩嫭果自得,三十六宫宠无敌。
君不见孝宣既没王业衰,优游时事牵文辞。
延寿丹青最叵信,无盐侍侧捐毛施。
此时昭君去宫掖,边风侵肌雪满碛。
穹庐旃墙烧?蠡,琵琶怨思胡笳悲。
犹怜敌情不消歇,子孙累世称阏氏。
传闻汉宫翻可愁,纨扇绿衣长信秋。
燕啄皇孙两悽恻,当时无事成深仇。
覆杯反水难再收,深渊瞬息为高丘。
尘沙萧条猛虎塞,边民独记和亲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