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何年苦行归,果成随处辟岩扉。
长江不隔人间路,邃洞应藏道者机。
石髓夜凝千手相,山花春染五铢衣。
闻声欲救恒沙苦,可使呻吟满近畿。
大士何年苦行归,果成随处辟岩扉。
长江不隔人间路,邃洞应藏道者机。
石髓夜凝千手相,山花春染五铢衣。
闻声欲救恒沙苦,可使呻吟满近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观音岩修行的场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诗人游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高僧的苦行精神与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首联“大士何年苦行归,果成随处辟岩扉”开篇即点出主题,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大士(即高僧)在某个未知的年代,开始了艰苦的修行之旅,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修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开辟出隐居之所,象征着其修行的成果与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颔联“长江不隔人间路,邃洞应藏道者机”进一步展开画面,长江虽浩瀚,却并未阻隔高僧与世间的联系,反而映衬出他超然物外的智慧与洞察力。邃洞中藏着道者的智慧与机巧,暗示高僧不仅在物质上自给自足,更在精神层面有着深邃的领悟与实践。
颈联“石髓夜凝千手相,山花春染五铢衣”描绘了观音岩的自然景观与高僧的生活细节。夜晚,岩石上的石髓仿佛凝结成了千手观音的形象,象征着高僧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春天,山花绽放,将高僧的五铢衣染上了鲜艳的颜色,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高僧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
尾联“闻声欲救恒沙苦,可使呻吟满近畿”表达了高僧的慈悲心肠与济世情怀。听到世间苦难的声音,他渴望伸出援手,帮助无数受苦的人们,使得近畿之地充满温暖与希望。这一联不仅升华了主题,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普度众生”的核心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高僧在观音岩修行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其对世间苦难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深刻内涵的作品。
饮马长城窟,泉腥马不食。
长城城下多乱泉,多年冷浸征人骨。
单于吹落关山月,茫茫原上沙如雪。
十去征夫九不回,一望沙场心断绝。
胡人以杀戮为耕作,黄河不尽生人血。
木波部落半萧条,羌妇翻为胡地妾。
圣皇震怒下天兵,天弧夜射旄头灭。
九州复禹迹,万里还耕桑。
但愿猛士守四方,更筑长城万里长。
逆风吹面朝连暮,蓬勃飞尘涨烟雾。
前驺杳不辨西东,驻马临流不能渡。
却寻山崦问津焉,山下野老方耕田。
举鞭绝叫呼不得,俯首伛偻驱乌犍。
可怜野老头如葆,龟手扶犁赤双脚。
为言生理固须勤,盍避今朝风色恶。
已而野老笑回头,我自家贫仰有秋。
官人富贵年如此,胡不收身觅少休。
我初无意聊相谑,不意此翁反见诮。
莫嗔泷吏笑吾侬,自揣吾侬也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