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劳我生,百岁何侵寻。
劳生非一端,逸我亦不任。
行行复何意,罔雨请息阴。
适燕而南辕,歧路伤人心。
夸父追日走,委杖为邓林。
天地劳我生,百岁何侵寻。
劳生非一端,逸我亦不任。
行行复何意,罔雨请息阴。
适燕而南辕,歧路伤人心。
夸父追日走,委杖为邓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的《杂诗二首》之二。全诗以深沉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命运以及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首句“天地劳我生,百岁何侵寻”,开篇即揭示了生命的劳苦与短暂,感叹时间的无情流逝,如同天地间的一切都劳累了生灵,百年光阴转瞬即逝,难以寻觅其踪迹。接着,“劳生非一端,逸我亦不任”进一步阐述了生活的艰辛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即使寻求安逸也难以实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行行复何意,罔雨请息阴”,诗人继续反思人生的追求与目的,似乎在行走中迷失了方向,渴望在阴凉处暂时休息,暗示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迷茫。接下来,“适燕而南辕,歧路伤人心”运用了典型的反向比喻,描述了本应前往燕地却误入歧途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人生选择的艰难与内心的痛苦。
最后,“夸父追日走,委杖为邓林”引用了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夸父为了追赶太阳而奔跑,最终力竭倒下,化为一片树林。这一典故寓意深刻,既象征着人类对理想与目标的不懈追求,又隐含了追求过程中的牺牲与遗憾。诗人通过这一故事,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失败与牺牲。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深邃的哲思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与失落、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